-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浅析掐丝珐琅工艺与珠宝首饰的关系--第1页
中国的掐丝珐琅工艺结合鲜艳明快的颜色与精美华丽的图案于
一身,是一门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的手工加工工艺,经常被应用
于金属器皿、装饰品的表面。
掐丝工艺一般是将金银或其他金属细丝,按照墨样花纹的弯曲转
折,掐成图案,粘焊在器物上。掐丝技术起源可以追溯到很早,部分
学者认为,它的产生可能与贵金属——金工艺的包镶技术有关,这是
十分令人信服的猜测。据考察,掐丝起源于波斯(今伊朗),成熟于
五、六世纪,之后由波斯逐渐传到阿拉伯、东罗马帝国等地区。至于
中国的掐丝工艺发展则略微晚上一些,但掐丝工艺至少在辽代已传入
中国,中国首例发现掐丝工艺的是巴林左旗契丹博物馆藏的一对掐丝
花冠金簪,虽然因为历史悠久有些损坏,但其精美的掐丝工艺时至今
日,依旧美轮美奂,引人喜爱。
珐琅又被叫做佛郎“”或者法蓝“”,都是音译词。研究表明,珐琅一
词最早出自于隋唐时期古西域一个叫做拂菻的地方。当时东罗马帝国
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
朗机,随后简化为拂菻。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1918-
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珐琅的制作工艺复杂,用铅丹、石
英、长石等严格按照比例调配,然后再加入多种金属氧化物,经焙烧
磨碎制成粉末状的彩料后,在依照珐琅工艺的不同的做法,填嵌或绘
制于以金属做胎的器体上,经过烘烧后,釉质表面才能形成多种色彩。
这样烧制的表面既可防锈,又可以作为装饰,一度十分时兴。
而今天人们所广泛了解的掐丝珐琅工艺就是俗称的景泰蓝“”,它
是掐丝与珐琅工艺的结合,是丝与釉的艺术。这一名称是在辛亥革命
之后产生的,源于它的历史和特色:明朝景泰年间掐丝珐琅工艺十分
繁荣,所以取景泰“”,又因為珐琅釉料颜色,取蓝“”,二者结合为景“
浅析掐丝珐琅工艺与珠宝首饰的关系--第1页
浅析掐丝珐琅工艺与珠宝首饰的关系--第2页
。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在明朝时期达到成熟,20世纪初叶,景泰
蓝总体制作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景
泰蓝的工艺十分复杂,其制作流程做简要区分可以分为8步:设计、
制胎、掐丝、焊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每一步都需匠人精心
钻研数十年,除却审美的改变,工艺过于复杂也是其工艺水准不断下
降的原因之一。
二、掐丝珐琅工艺溯源
细细追溯其工艺的历史,会发现它比大多数人想象得要悠久。早
在古埃及,人们就有使用釉料制作砖块、陶器的历史;中世纪时期之
后,珐琅工艺作为装饰艺术,在金属表面大面积的使用。在我国,春
秋时期的出土兵器上就出现了珐琅釉料;汉代出土的铜壶上也有珐琅
作为装饰;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代铜镜背面也有各色珐琅。珐琅艺术
的发展贯穿古今中外,成为了许多文化的载体。
而所谓的掐丝珐琅工艺,许多学者认为是在十三世纪左右元朝军
队横跨欧亚大陆的战争时期,军队把它由东地中海地区带回到中国,
后来经历本土文化的融合,西方元素逐渐消失,中国传统的文化与其
结合,并不断发展。直到明朝时期,开放政策的影响下对外贸易十分
繁荣,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在商业因素的驱动下迎来了历史上真正的发
展高峰。掐丝珐琅器也在明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如此繁复的制
作成品在当时却并没有流入寻常百姓家,只在权贵阶层及对外贸易中
流通。清朝时期的景泰蓝“”则在继承明代的传统之上,进行了创新和
发展,清代的景泰蓝工艺胎薄,掐丝细密均匀,花纹图案繁复多样,
彩釉也比明代要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