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教学设计.pdfVIP

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教学设计.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教学设计--第1页

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文

言文二则》《“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四篇课文,从

不同方面展现了人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格。《古诗三首》作

为单元第一篇课文,展现了诗人的精神追求与戍边战士的英

勇威武。其中《芙蓉楼送辛渐》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

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品格。《塞下曲》这首古诗形象

鲜明突出,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味道醇厚。根据本课的教

学目标的要求,应该让学生理解重点文言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并且把握人物形象。《墨梅》是一首

题画诗,借墨梅自喻,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

献媚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等生字,会写“洛、壶”等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

《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

格。

三、教学重点

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教学设计--第1页

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教学设计--第2页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四、教学难点

通过不同的读诗方式,理解体会诗意,感受人物品质。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古以来,离

别就是永恒、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

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

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

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借助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3.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有效的导入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

趣,通过谈话导入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让学生在

谈话中了解与古诗的相关的内容。】

二、解诗题,明其意

1.解诗题

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教学设计--第2页

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教学设计--第3页

同学们,俗话说,看书看封皮,读诗先读题。你是如何

理解这个“送”字?

谁用完整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谈诗人

师引导:同学们知道王昌龄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段关

于王昌龄的资料:他满腹才华却不被重用,反而被贬谪到蛮

荒之地,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感知王昌龄因洁身自好,不

愿与奸臣同流合污,诗人作此诗时,已远离了亲人,朋友,

来到了江宁任丞,在这里,辛渐是他唯一能说心里话的朋友,

他的挚友要走了,舍得吗?(不舍得),能不送吗?(不能),

我们一起再齐读课题:芙蓉楼送辛渐。

【设计意图:解释诗题,加之为学生补充相关的写作背

景,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后面的古诗学习,更易深刻的体会诗

人的精神品格。】

三、读古诗,感诗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3****412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