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VIP

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山水”不再仅仅指涉“风景”,

而是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山水与天道、仁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山水文

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

②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而高

山仰止,为万民所瞻。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

的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

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

③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

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行。如《诗经

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

歌颂。

④山水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孔子曾

发出“吾与点也的喟叹:在春之三月,与诸子“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论

语·先进》)。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

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陶渊明同样在山水田园中获得了精神的超越,自称少

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⑤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人在日常劳作之余,还能仰望天空、俯瞰大地,

置身于山水之间体悟宇宙天道未显明的东西。王维描绘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

羊归”《渭川田家》)等,都展现了诗意栖居的美好意象。山水亦是人学习的对象,

老子曰道法自然,庄子言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⑥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

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

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

⑦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

山水自然可作为人精神失序的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

的欲望的全面释放也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

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人们可以不时重返自然山水,通过山水

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

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材料二: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论语·雍也》,孔子用“山”和水”的形象来比

喻智者和仁者之所乐,间接地折射智者和仁者本身。仁跟智是孔子思想里的重要

成分,仁是他思想的核心,智则是实现仁的前提,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和谐统

一了起来,“乐山”“乐水”,

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

水具备泽被万物、涤荡污浊、百折不回、平正有度等特点,孔子才发出智者

所以乐水也的感慨。崇尚自然的道家对水更是情有独钟,老子以水喻道:上善若

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水

性之柔弱、无为、不争、处下正与其所主张的道的特点相接近。儒家和道家在对

水的认识和理解上虽各有偏重,却异曲同工。

至柔的水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它冲破一切阻力,奔流不息。很多军事家都

在用水之道上大做文章,如《孙子兵法》中就有“激水之疾,所以漂石者,势也”

的说法;而“水滴石穿”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奋斗;“水

能载舟,亦能覆舟”警示历代统治者要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水的无穷力量又是

双刃剑,洪水泛滥带来灾难,于是有了大禹治水、李冰造都江堰,这一切都是人

们认识水、利用水,从而趋利避害的智者所为。

相对于水的柔、动、善变,山则是刚、静、恒定的。人类对于山的崇拜与敬

畏始于上古,《诗经小雅·车辖》中就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句,以高山

比喻道德高尚。山还有对“仁”的道德比附意义,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

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

文档评论(0)

188****55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