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pdfVIP

河南省濮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pdf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南省濮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第1页

濮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古伤心唯远别”,离愁别恨是人类的易感情绪。在这一情绪的驱

动下,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送别方式,如饯别、折柳赠别、诗歌赠别、

长亭送别、渡口送别等等。其中,折柳赠别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古典

诗词中杨柳与别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种联系从何时开始建立、

其内在的关联是什么,讨论颇多,但仍然不是很清晰。

杨柳与离别最早的关联,论者往往追溯至《诗经·小雅·采薇》:“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认为杨柳摇曳婀娜的依

依之态与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交融在一起,开启了诗歌中以杨柳咏离

别之先例。这是如何关联的呢?《采薇》中描述杨柳之态的“依依”

有两解,一以何楷《诗经世本古义》为代表:“依依者,初抽条时,

河南省濮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第1页

河南省濮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第2页

袅袅不定,如欲依倚他物也。”二以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为代表:

“依依,犹殷殷,盛也。”今人多采用第一解,认为指的是柳条柔弱

随风不定之貌,其原因一在于今天人们对于杨柳的审美主要就是其枝

条低垂、随风婀娜的样子;二在于与表示惜别的成语“依依不舍”形

式上有对应。但结合下句“雨雪霏霏”,“霏霏”与“依依”相对,

表杨柳状态的“依依”应和“霏霏”一样是形容词而非动词,与成语

“依依不舍”之“依依”恐未必同,“依依不舍”当与“恋恋不舍”

同,始见于明代小说,其“依”“恋”是动词依恋之义。“霏霏”形

容雨雪之盛,“依依”马瑞辰考释也非常可信,形容杨柳之盛,也切

合《诗经》中对植物状态的惯常描述。杨柳之“依依”与“摇落”相

对,亦可见其为茂盛之义。故杨柳与离别的关联非源于其婀娜之状,

亦非源于西周之时。

折柳赠别起源最可靠的说法还是源于汉代。《三辅黄图·桥》:“灞

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是古人有

“折柳赠别”之事的明确记载,提及这一习俗源自汉代,最初是因送

客至灞桥作别时折下桥边柳枝赠送,其后这一行为扩展,渐成习俗。

后世诗歌中提及灞桥折柳甚多,如唐许景先《折柳篇》:“春色东来

度灞桥,青门垂柳百千条。”唐代李益《途中寄李二》:“杨柳含烟

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折柳赠别在唐代依然盛行,诗歌中随处

可见,唐王之涣《送别》:“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描写的是

因为别离时折柳之习俗,柳条几被折尽。

折柳赠别以及由此衍生出诗词中表离别的杨柳意象,其意蕴究竟何在?

河南省濮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第2页

河南省濮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第3页

学者们提到最多的有两种说法,一是“柳”与“留”谐音,因而折柳

相赠有了挽留行人之意。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古代除了折柳赠别,

其实还有寄柳盼归的习俗。李贺《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归,家

人折断门前柳。”行人羁于远方,折柳相寄

文档评论(0)

zhaolubin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