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明清两代科学翻译与科学传播的对比研究--第1页
明清两代科学翻译与科学传播的对比研究
摘要明清两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的最后两个朝代,东西方文明在这一时期
发生了激烈碰撞和交汇,也使得这一时期的科学翻译在救亡图存、民族振兴这一
重任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就是要从明清两代科学翻译的翻译动机、翻
译主体和方式、翻译内容、翻译的底本和译入语文化背景这几个方面对明末清初
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做一对比研究,探讨二者对中国文化产生的不同影
响及导致其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明末清初科学翻译清末民初科学传播
在中国几千年的科学翻译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第一次是东汉至宋
代早期的佛经翻译;第二次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第三次是鸦片战争至五四
的西学翻译。其中第二次与第三次引进了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同时对中国文化
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使中国人第一次了解到了欧洲的数
学、历法、地理、水利、军火制造等科技知识。这些科技知识,特别是近代的世
界观念,打开了部分中国人的眼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巨大而深远,而且更主要
的是政治和思想上的影响。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不同的影响,我认为可以
从以下几个方面,即翻译动机、翻译主体和方式、翻译内容、翻译的底本和译入
语文化背景这几个方面来对这两次翻译高潮做一对比研究,发现真相。
一、翻译动机
世纪16时,为了叩开中华帝国关闭的大门,以利玛窦和罗明坚等人为首的传
教士们,在对中国社会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之后,发现最能引起中国人兴趣的,
且为中国人所渴求的,并非基督教的福音书,而是西方人的科学技术。于是他们
采用了“科学传教”的方针,通过翻译大量中国人感兴趣的科学著作,循序渐进地
推动天主教的传播。另外,当时中国正值明朝统治时期,统治阶级昏庸无能,内
忧外患频繁,一批忧国忧民的中国士大夫希望通过科学兴国,振兴大明,因此选
择与传教士们合作,翻译他们带来的科学书籍“裨益民用”,由此形成了科学翻译
的热潮。概而言之,明末清初的科学翻译是由传教士出于传教目的发起的,又有
中国士大夫参与的合作行为,这两股力量的翻译动机迥异,但为了各自的利益走
到一起。
而清末民初西学翻译的情形则不一样。这时的中国人所面临的是一个“救亡图
存”的局面,当人们结束“天朝上国”的迷梦,认识到欧洲国家的强大时,便开始寻
求其强大的原因。所以国人对西学的态度出现了一个“排斥—接受—欢迎”的过程,
也是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向西方寻求“富国强兵”的良药的过程,于是大规模的西学
翻译便产生了。
如果说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还只是西方文化的主动进入,中国作为主体接受
者是消极被动的,那么清末民初西学翻译则完全是译入语社会人民自发主动的行
为,后一次的翻译动机较前一次更为迫切,目的也更为明确,这种迫切性也决定
了西学翻译在持续时间、译作数量、参与人数上,都大大超过了之前的科技翻译。
二、翻译主体和方式
明末清初的科学翻译都是外国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的合作翻译,因为当时的
中国知识分子几乎都不懂西方文字,而传教士的汉语水平也普遍不高。所以当时
科学译著基本上是“由外国人口授,中国知识分子笔录成文”。且在翻译过程中,
传教士起主导作用,中国人则处于被动和次要的地位。
而在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中,只有早期林则徐组织的翻译班子与后来洋务派
明清两代科学翻译与科学传播的对比研究--第1页
明清两代科学翻译与科学传播的对比研究--第2页
创办的两馆(京师同文馆与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馆)是采用西人与华人合译的方
式。在甲午战争后,留学生则成了翻译事业的中坚力量。此时的中国译者,不仅
通晓双语,而且对译入语社会民众的阅读需求、审美期待等都非常了解,还有这
些译者本身代表着不同的阶层,他们的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