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后赤壁赋练习题(2)
C、①余亦悄然而悲②北救赵而西却秦D、①将归于临皋②霜叶
红于二月花
18、名句填空
①霜露既降,人影在地,,顾而乐之,
②江流有声,山高月小,
19、结合所学过的《前赤壁赋》,比较两篇赋文,问答下面的问
题:(每空1分,共5分)
前赋是新秋游赤壁,典型的景象是“、”,后赋是初冬游赤壁,
相应景象是“、”;前赋写的是月下泛舟的实事,后者则用道士化鹤
来印证前赋中“”的虚幻故事,从而抒发作者超脱的情怀
20、这篇赋渲染的气氛前后有什么变化?
21、孤鹤有什么象征意义?
22、末段所写的梦境与《》的梦境在创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3、末段所写的梦境寄托作者怎样的情思?
24、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此良夜何
②顾安所得酒乎
③以待子不时之须
④江山不可复识矣
⑤听其所止而休矣
⑥归而谋诸妇
⑦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⑧予摄衣而上,履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
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25、此文是作者在写了《赤壁赋》数月以后写的试任选一个角度,
简这两篇文章的异同(3分)
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完成2628题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饣甫糟酉离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
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
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
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
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
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乱反复,如隙
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
乎!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26、给第一段文字加上标点
27、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美恶之辨战于中(中间)B、物有以盖(遮蔽)之矣
C、彼挟其高大以临(府视)我D、则我常乱(迷乱,迷惑)反复
28、译
①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②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
阅读《石钟山记》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石钟山记(第一段)苏轼
《水经》云:“彭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
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
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
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
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9、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文: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
3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这种)说也,人常疑之B、余韵徐歇(停止)
C、自以为得之(代指“遗踪”)矣D、(木制的鼓)止响腾
31、本段是全文的第一段,作者从石钟山的开始入笔,以两位古
人“郦元”和李渤的观点为引子,其中后者是(填赞同或反对)前者的
观点,作者对二者的观点持态度这一点从文中这句话可以判断(4分)
阅读《方山子传》,回答下面的问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①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②,闾里之侠
皆宗之③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
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④”
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⑤,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