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气候特征以及对农业的影响.pdf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徽气候特征以及对农业的影响--第1页

安徽气候特征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首先,安徽位于中国东部内陆,临江近海,地跨江淮,东连江苏、

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安徽主要以农业较为

发达,所以安徽地气候成为了安徽人较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那么我们就先来看一下安徽的气候特征吧!安徽地处中纬度暖

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但气候条件分布

差异明显,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

在中国气候区划中,淮河以北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

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的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

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一、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安徽省各地四季分明,春“暖”,夏炎“”,秋爽“”,冬寒“”的气候明显。

因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淮北冬长于夏,江南则夏长于冬。季节的开始

日期,春夏先南后北,秋冬先北后南,前后约差5—15天,春季差

别最大,夏季差别最小。

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属于温和气候型。全省年降水

量在750—1700毫米之间,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等特点。

从全国降水量分布图上看,安徽省雨量比较适中,一般年份都能满足

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三、春温多变,秋高气爽

安徽气候特征以及对农业的影响--第1页

安徽气候特征以及对农业的影响--第2页

4、5月是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南北气流相互争雄,进

退不定,锋面带南北移动,气旋活动频繁,天气气候变化无常,因此,

时冷时暖、时雨时晴是我省春季气候的一大特色。春季气温上升不稳

定,日际变化大,春温低于秋温,春雨多于秋雨。3、4、5三个月降

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0—38%,自北而南增大。江南雨季来得早,

全年雨量集中期在4、5、6三个月,沿江西部、屯溪、祁门一带春

雨甚至多于夏雨。春温低、春雨多,特别是长时间的低温连阴雨,对

早稻及棉花等春播作物的苗期生长不利。秋季,除地面常有冷高压盘

据外,高空仍有副热带暖高压维持,大气层结比较稳定,秋高气爽,

晴好天气多。秋季9—11月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5—20%左右,

南北差异不大。因此,安徽省各地常出现夹秋旱和秋旱。少数年份,

在夏季风撤退和冬季风加强过程中,气旋、锋面,带来的秋风秋雨,

对秋收秋种不利。

四、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梅雨期最长为(1954年)达57天,梅雨量超过正常年份降水量

的1—2倍,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1958、1959、1966、1967、

1978和1994等年,由于梅雨期很短或者空梅,造成了严重干旱乃至

百年未见的大旱。可见梅雨量的多寡与安徽省旱涝灾害及农业生产的

关系极大。

了解了安徽的气候特征,我们再来看看安徽的气候对农作物的影

响吧!由于地区气候的不同,造成了农作物的不同分布。下面就是其

分布特点:

安徽气候特征以及对农业的影响--第2页

安徽气候特征以及对农业的影响--第3页

一:淮北平原麦、豆、杂、棉、油、烟、麻区

该地区形成以小麦为中心的避灾保收的种植制度。麦、豆、薯占

粮食的比重大,杂粮种类繁多,但生产水平低,其种植面积和总产,

仅占粮食作物的10%左右。近年种植制度有较大改革,1979年贯彻“主

攻小麦”的方针后,大多县市已由秋(粮)大于夏(粮)转化夏大于

秋,但秋粮有着巨大的增产潜力。经济作物比重历来较低,且单产低

而不稳。低产土地面积高达56%,且用养失调。大范围洪水已可基本

文档评论(0)

133****81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