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沪教版(2024)一年级上册《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学设计.docx

小学数学沪教版(2024)一年级上册《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数学沪教版(2024)一年级上册《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沪教版一年级上册的重要知识点,是学生在认识了2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是加减法运算的基础,它为学生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加减法计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材通过具体的情境图和直观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运算能力。

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具体的事物充满兴趣。在学习本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10以内的数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具备了初步的数数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能力。但是,对于20以内数的加减法,尤其是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理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学习。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新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够正确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算式,提高计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经历算法的探究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理解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二)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算理。

教法学法

五、教法学法

(一)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直观演示法: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课件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和算法。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法

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操作活动,亲身经历计算过程,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自主探究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计算方法和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5分钟)

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动物园看看小动物们吧!(出示动物园的图片)瞧,动物园里有好多可爱的小动物。看,这边有几只小猴子在玩耍,那边有几只小鸟在树上唱歌。

引导观察:老师现在想考考大家的观察力,仔细看看图片,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看到有3只小猴子在树上,2只小猴子在树下;我发现有5只小鸟在树上。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相关的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园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15分钟)

提出问题:根据我们刚才找到的数学信息,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树上的3只小猴子和树下的2只小猴子合起来一共有几只小猴子呢?谁能来列一个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2=

动手操作:同学们,我们来用小棒摆一摆,看看怎么算出3+2的结果。请同学们拿出3根小棒代表树上的3只小猴子,再拿出2根小棒代表树下的2只小猴子,然后把它们合在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几根小棒。

学生动手操作后,指名学生回答并到黑板上展示摆小棒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摆小棒的过程,提问:你是怎么数的呢?先数哪一部分,再数哪一部分?

学生可能回答:我先数3根小棒,再数2根小棒,合起来是5根小棒。

教师追问:那这个过程用算式怎么表示呢?

引导学生说出:3表示先数的3根小棒,2表示后数的2根小棒,5就是合起来的总数。

除了摆小棒,我们还可以用计数器来算一算。教师拿出计数器,边演示边讲解:先在计数器上拨出3个珠子,表示树上的3只小猴子,然后再在个位上拨出2个珠子,表示树下的2只小猴子。现在看看计数器上一共有几个珠子呀?

学生观察后回答:5个珠子。

教师强调:3在个位上,表示3个一,2也在个位上,表示2个一,3个一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5个一,所以3+2=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9****6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