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含两课时).docxVIP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含两课时).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要求学生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从古至今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通过使用地球的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或是通过与不同事物进行比较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要求学生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3.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要求学生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的位置和特点,能够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内容要点说明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概括地表达了人类从古代到现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教材图1.5中①天圆地方、②太阳和月球、③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④地球卫星影像四幅图的顺序表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逐步提升的过程:从古代人立足地球上的直觉认知,到根据太阳、月球的形状推测,再提升到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践,最后凭借人造地球卫星影像获得直观认识。可见,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

地球的形状早已被人们熟知。因而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在于让学生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领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地球是个球体,这个球体有多大?说明球体的大小,必然要涉及半径、周长和表面积。教材图1.6中标示了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赤道)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由于地球的形状不是正球体,在描述地球大小的时候,人们往往使用“平均半径”。运用人造地球卫星等空间技术,科学家能很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约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两者相差约21千米;北极半径比南极半径约长40米。由此可见,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不过,就巨大的地球而言,这些差异是微不足道的。

3.“活动”主要依据课标要求的“地球大小”内容设计。针对“认识地球的大小”这个“活动”主题,教材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把地球与不同事物作比较,进行简单换算,目的是使学生感知地球之“大”。为了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计算,“活动”所选事物的数据均为约数。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是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也是地理学习的好帮手。观察与使用地球仪,必须了解旋转轴“地轴”。确定了地轴,便可知该轴与地球表面有两个相交的点,叫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这是教材图1.9示意的主要内容。南北极的确定是在地球仪上建构经纬网系统的基础。

2.教材中安排了“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是落实课程标准中“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这一条“内容要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教材给出了制作地球仪的材料、建议和详细的制作步骤。学生在制作地球仪的过程中可加强对地轴、极点、赤道等的认知,为后续学习经纬线和经纬度,以及地球运动等内容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新课导入

【展示】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提问】你觉得地球是什么形状?

【学生活动】观看地球卫星照片,说出地球的形状——球体。

【过渡】“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追随前人的脚步,学习“地球与地球仪”。

新课学习

【承转】那么,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究竟经历了怎样一个艰苦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呢?你能分享所知道的一些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过程中的事件吗?

【学生活动】根据课前所收集到的资料和教材图1.5,开展“讲历史”——说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过程中的一些事件。

【小结】从“天圆地方”到“从太阳、月球的形状推测”,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卫星影像”,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逐步提升的过程:经历了由猜想到实际,从现象到真理的漫长过程,是不断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在这个漫长过程中,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比较容易地认识地球的形状,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承转】人类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可以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学生活动】(1)根据教材图1.6,找出地球的平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9****177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学高级教师,从事中小学多学科的教学工作,专业水平高,科研能力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