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疾病详解.docx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

疾病名: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英文名:rotaviralenteritis缩写:

别名:轮状病毒性肠炎疾病代码:

ICD:A08.0

概述:在未明确病因前,大便性状改变与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统称为腹泻病(diarrhealdisease)。腹泻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大约每年至少10亿人次发生腹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每天大约1万人死于腹泻。在我国,腹泻病同样是儿童的常见病,据有关资料,我国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的年发病率为201%,平均每年每个儿童发病2.01次,其死亡率为0.51%。因此,对小儿腹泻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引起病毒性肠炎最重要的病毒是轮状病毒(rotavirus),其次是腺病毒,还有诺沃克病毒、肠道病毒、冠状病毒、小圆病毒、星状病毒等,但远比轮状病毒少。本节重点介绍轮状病毒引起的肠炎。

流行病学:人类轮状病毒是1973年Bishop等从腹泻患儿的十二指肠活检标本中发现的。随后的流行病学研究证明,轮状病毒是全球性婴幼儿严重的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

A组轮状病毒感染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美国CDC报告,每年全世界有1.4亿患儿被感染,死亡约100万。传染源为病人和带病毒者,病毒经口侵入胃肠道,潜伏期一般为2天,症状出现前一天肠道开始排出病毒,病期的第3~5天为排出病毒的高峰期,排病毒一般持续7天左右,少数持续2周。由于RNA基因组常发生点突变,故重复感染多见。

轮状病毒肠炎呈世界性分布。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全年均有发病,温带地区以秋冬季为流行高峰,赤道地区季节性不明显。发病年龄4个月~2岁约占90%以上。近年有不少新生儿室流行轮状病毒感染的报道,北京东单三条儿童医院曾对68例无腹泻症状的新生儿住院病儿,进行前瞻性定期检测粪便,结果40例(58.8%)先后检出轮状病毒,但多数伴较轻腹泻或无症状。

2

我国发现成人轮状病毒肠炎流行,多因水源污染而引起暴发。病毒抗原性及核酸电泳类型均与婴幼儿A属轮状病毒不同,现知其属于B属。流行时儿童发病约占15%,且以学龄儿童为主。

病因: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原。病毒由内、外两层衣壳及含11片段的双股RNA核心组成。根据组成内层衣壳的主要蛋白质(VP6,即病毒6号蛋白)的抗原性不同,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补体结合等试验,可将病毒分为A、B、C、D、E等属,引起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轮状病毒为A属,成人轮状病毒腹泻为B属;B及其他属轮状病毒与动物感染相关。轮状病毒根据其外层衣壳蛋白VP4及VP7的不同抗原性。通过中和试验,又可分为若干血清型,引起婴幼儿腹泻属1~4血清型;动物轮状病毒仅限于3~7血清型。

发病机制: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十二指肠及空肠近端黏膜上皮细胞,使绒毛顶端上皮脱落,绒毛变短,脱落上皮被由隐窝新产生的上皮取代,这些新上皮细胞不够成熟,缺乏双糖酶。因此腹泻发生机制与绒毛破坏影响吸收,双糖酶缺乏及上皮细胞损伤,进入肠腔分泌有所增加有关。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上皮细胞膜上存在轮状病毒受体,轮状病毒外壳蛋白VP4是病毒感染细胞的吸附蛋白,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而进入上皮细胞。病毒侵入肠道后,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使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微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固有层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因此,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能力受损而形成腹泻。另一方面,继发的双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完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加重呕吐和腹泻。

临床表现:多发于秋冬季,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潜伏期36~72h。典型病儿常伴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可达39~40℃。病初1~2天呕吐,可先于腹泻出现。腹泻为水样便,如蛋花汤样,无脓血,每天约3~10次。由于吐、泻,可引起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病儿粪便中电解质浓度显著低于细菌性肠炎,如霍乱、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且多数为急性失水,故多引起等渗或等渗偏高脱水。本病自然病程3~8天,平均5天左右。

并发症: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个别可因高热引起惊厥。

实验室检查:粪便镜检白细胞0~3/HP,细菌培养无致病菌。病原学诊断最初通

3

过电镜、免疫电镜从十二指肠引流液及粪便中直接看到轮状病毒颗粒获诊断,但不适于临床常规应用。目前多采用免疫学或核酸方法来检测粪便中抗原,一般4h即可出结果

文档评论(0)

医疗护理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级卫生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医疗护理文档创作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中级卫生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