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从“但见一症便是”探讨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的直觉思维
我读了《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学习了不少东西,我结合其中
的病案,与我的导师李克绍先生的医案以及我个人的临床体会谈谈中
医学的直觉思维这个问题。
中医学中的直觉思维主要还不是在课堂上能学得到的,而是在临
证的过程中磨砺出来的。书中有一案例讲,一位何姓女病人,2009年
某日清晨,用短信向黄老诉说——昨天晨起,在毫无不适的情况下突
然大便水泻量多。自用黄连素不效。半小时后,大便失禁。急去医院,
诊断为“应激性肠炎”,遵嘱服药后,仍腹泻5-6次,症状如前,向
黄老求方,黄老问其舌苔,曰:“苔白、口不渴”。随诊的学生认为
是半夏泻心汤证,黄老曰:“非也。”“此患者舌白、不渴,无腹痛
腹胀,便如稀水,为太阴虚寒之象”。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
辈。”
本例虽然“便如稀水”,但在症状方面排除了“腹痛腹胀”,依
据“舌白、不渴”,诊断为“属太阴也”,方用理中汤。“服第一剂
药后,腹泻只一次,不复再泻,继以四逆汤调治而愈。本证虽然“主
症”是“腹泻”,但却从“舌白、不渴”判断“腹泻”的病机性质,
这在《伤寒论》中,叫做“但见一症便是”。单从“舌白”上看,这
属“望而知之”。这是直觉,“望而知之谓之神”。论曰:“自利不
渴者,属太阴也。”“自利不渴”—属于问诊这其中没有特别的分折,
没有量化。
直觉思维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理论的构建到临床的具体
应用都是如此。
“望而知之谓之神”,其实在《难经》成书之前的数千年,自中
医学创生阶段开始都已在诊疗过程中实践着这种方法。望最早使用
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它体现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它是中国传统文
化在医学领域中的体现,是古代整体观中的直觉思维。正因为它是与
中医学创生相伴而来——成为中医学所固有的思维方法,所以在今天
的临床中,仍然离不开它。
《素问·八正神明论》:“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
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
这是一种什么境界?这是前人试图运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他们
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到的“难以语人”的直觉思维过程。这是只能意会,
难以言传的感受。这种不具有清晰的逻辑形式的直觉过程,成为中医
学思维方式的一个特点。
《伤寒论》:“但见一症便是”
怎样捕捉这一症?总结千年来的经验—可以看出主要靠的是直觉、
顿悟。这是一个需要知识丰富与经验丰富,需要去刻意学习的潜移默
化的渐进过程。这不是一天的功夫就能练就的。这不仅仅是知识,更
多的是智慧。知识是可以学来的,而智慧只能靠体验获得!李克绍教
授治一位女性病人,每晚七时左右出现嗜睡症状,不能自制。沉睡一小
时左右即醒,醒后如同常人,每次沉睡都是和衣坐位,患病二月,多次治
疗无效。病人舌淡红、瘦瘪,脉沉细稍数,大便干燥,阴虚有热之象?
本证的主症是什么?先生颖悟到本证与大便秘结的关系——与气机升
降失调有关。本例嗜睡,李克绍先生是但见“大便干燥”“一症便
是”,本证中“大便干燥”是主症吗?营卫出入不和,卫气内陷,气
机升降失调。卫气本是昼行于阳。所以用通大便的方法,治愈。前面第
一例是从“苔白”断定腹泻的性质,前面第二例是从“大便干”断定
嗜睡的病机,乍看起来有些突兀,这些看起来有些突兀的断定,需要
知识与经验的瞬间融合。这就是顿悟,是灵感,是直觉。
中医学的直觉思维是怎么回事?我与在坐的各位同仁一样,都当
过学生。当年老师在台上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又如,三焦、
募原、膻中等等这些术语,老师一遍一遍地讲,学生一遍一遍地听,
结果就是不明白……为什么不明白?因为这些内容原本就是讲不明白的。
经典中的许多道理,是用类比的方法表达的。
《灵枢·邪客》:“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
窍……”
这些内容是难以用逻辑的、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这属于无类
比附,具有难以言传的特点。这种非逻辑论证的独断以及根据不同类
事物而进行比附,将不同类的事物认为“同类”的方法,
尽管在哲学家那里受到非议,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却是常见现象,
这不必大惊小怪。在中医学中也是常用方法之一。这种比附之间没有
“为什么?”所以学生问的“为什么?”与老师挖空心思解答的“因
为什么”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象小时候你妈妈为你搔痒一样,搔不到
你最痒那个地方。学生心中的那个“为什么?”只能用琢磨的方法,
慢慢地悟解。几年后、十几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