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古诗翻译以及注释知识点.pdfVIP

题西林壁古诗翻译以及注释知识点.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题西林壁古诗翻译以及注释知识点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题解

这是一首以写景阐明哲理的诗篇。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由黄

州团练副使量移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四月离开黄州贬所,前往筠州(今江

西高安)看望弟弟子由,并曾畅游庐山,足迹遍及庐山名胜的十之五六,有诗文

记游,“最后与总长老同游西林”,作此诗,说:“仆庐山诗尽于此矣。”(《东

坡志林》卷一“记庐山游”条)诗人描写了庐山横看、侧观、远近、高低各不相

同的特点,并以身在庐山,难以认识庐山真面的现象,阐明要了解事物的全貌、

本质,必须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才能对事物作总体的宏观把握。而从欣赏自然

风景的角度来看,也必须是有了一定的距离感之后,才能真正地抉其精华。本诗

还说明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样一个浅显的生活道理。由于诗人用以取譬

的事物平常而亲切,包蕴的思想理念深刻而浅近,完全摒除了一般说理诗平板枯

燥的缺陷,而能够深入人心,成为千古名篇,千古名言。

《题西林壁》古诗注释

[1]西林:即西林寺。东汉时,庐山为中国佛教中心之一,山上有三大名寺:

西林、东林、大林。西林寺又称乾明寺,是庐山风景胜地,元明清各代几度毁于

战火又几度重建,现仅存一栋殿宇和建于唐代的西林塔。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

面。

[3]“远近”句:一作“远近看山总不同”。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6]缘:因为,由于。

《题西林壁》古诗翻译

【翻译一】

横看是一片平岭,侧观又成多座尖峰,从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看山,山的模样

总是不同。古诗百科~不能够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处身在庐山之中。

【翻译二】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

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

(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

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

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题西林壁》古诗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

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

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

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

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

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

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

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

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

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

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

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

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

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

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

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

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