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四篇).docxVIP

2024年《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四篇).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PAGE3页共NUMPAGES3页

2024年《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本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人们普遍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关注与关爱,然而,持续地为需要爱的人付出真挚的爱意,并非易事。然而,杰出的教育家李镇西先生在其里程碑之作《爱心与教育》中,以详实的手记形式,娓娓叙述了他“施爱育人”的感人故事。在阅读的过程中,李镇西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以及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馈,每一幕都令人动容,引发了我深刻的思考。

在“爱心和童心”这一部分的描述中,我特别共鸣于其中的一点:“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其最基础的条件便是拥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缺乏情感的投入,任何教育都无从谈起。正如书中所强调:“虽然情感不能替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情感。”

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若怀揣对学生的热爱,则必须具备一种能力——善于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将自己视为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而非以命令或强硬的姿态进行教导。

在“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的章节中,三个观点尤为深刻:

1.倡导民主:点燃学生内心“渴望成为好人的火花”。在指出学生不足时,亦应尊重他们渴望成为“好人”的愿望。尊重学生表达自我或解释的权力,错误面前人人平等,优生与差生应一视同仁。若教师自身出现错误,也应向学生公开道歉,以真心换真心,用真诚深入“后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得到他们的真心接纳,进而“因亲其师而信其道”。

2.强调科学:将教育的主动权交予学生。作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后进学生“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还要鼓励他们用“高尚的自我”战胜“卑下的自我”。同时,要有耐心等待他们逐步克服自身的缺点,通过自我控制减少犯错次数。

3.尊重个性:不以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书中指出,缺乏健康愉快精神生活的人是不幸的,而“后进学生”往往正是这样的不幸者。由于智力、行为习惯、知识基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他们难以在短时间内与班级同步,导致心灵悲剧的发生。因此,我们应当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学会做人之道与生存之法。正如某美国中学校长在学生毕业演讲时所说:“不论你取得何种成绩,你都有权利被接纳、被认可、被尊重。每一个孩子都渴望成功的体验,当我们关注到他们的需求时,便会静下心来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的原因。与后进学生沟通时,若我们采用心理置换的沟通方式,对他们的积极关注便会多于消极关注,正强化多于负强化,从而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

2024年《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本(二)

在假期期间,我仔细研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这部作品以其深沉的影响力触动了无数读者。阅读过程中,我的内心感受无法用“感动”一词简单概括,而是被“震撼”所占据。李老师通过记录大量学生的话语,真实描绘了他如何深爱学生,以及学生如何回应这份爱,这些叙述令人感动不已。

苏霍姆林斯基曾主张“将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阅读《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我被一桩桩感人肺腑的故事深深吸引并震撼。我对李镇西老师的敬仰之情也因此倍增。他那颗未泯的童心和对学生无尽的关爱,不仅让学生深受感动,更彰显出高尚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谦逊地将这些称为“在偿还学生的债务”,这种品质实属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李老师始终在收获中,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的满足,无疑是教育工作者所能体验的最高幸福。能够从与学生的互动中获益并提升自我,这本身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而李老师正是这样的幸福体验者。

书中最令我震撼的部分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对于我这个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教育者来说,也曾思考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如何让他们喜欢我。然而,我从未像李老师那样,将教育的目标定位在“让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去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但李老师已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追求。因此,他不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甚至在学生毕业后仍持续关心他们。他将学生视为“容器”,倾注高尚的道德理念和美好的情操教育,旨在让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宽广的胸怀,多么深沉的爱!

万同的故事在书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书中典型的后进生形象,李老师对他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揭示了转化一个后进生的艰巨性,同时也展现了教师的爱心与耐心。教育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需要面对反复的挑战。在阅读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反思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去面对他的反复?我深感自愧不如。相比之下,我可能缺乏耐心和恒心,会在面对困难时感到挫败,甚至可能将万同视为无法雕琢的“朽木”,以此为借口将他排除在教育之外。因为我们都明白,教育并非万能。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这需要无比的爱心、耐心和信心,这是难以复制的奇迹

文档评论(0)

zhang17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