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
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
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
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
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
理的《黄帝内经》脾胃理论,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
帮助。
从解剖、生理、脉法、发病方面,研究《内经》对脾胃的认识,
从而为现代临床找到理论依据。
脾胃学说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脾与胃共居中焦,脾为
“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
之大原也。”所以脾胃为“后天之本”。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
时代,古代先贤就对脾胃的正常功能及异常变化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
这些认识对现代临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对胃的解剖结构的认识
《灵枢肠胃》中指出“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
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灵枢平人绝谷》又进一步指出“其
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半五升而满”;“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
更虚更满。”可见,尽管当时的条件极为有限,古人对脾胃的基本认
知仍起始于解剖实证,而并非一味地以象测藏。这对当时逐步认清脾
胃的诸多功能是很有帮助的。
2、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
《经脉别论》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
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
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
对脾胃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功能的较为全面的认识。在阴阳五行学说
中,脾胃属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胃主受纳水谷;脾主升
清,胃主降浊;通过受纳、运化、升降,以化生气血津液而奉养周身,
故称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
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痿论》说:“脾为胃行其津
液”;《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
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
也”。可见,《内经》对脾胃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已有较深认识。在此
基础上,后世李东垣进一步认识到“若胃气一虚,脾无所禀受,则四
脏及经络皆病。况脾全借胃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荣,周身四脏皆旺,
十二神守职,皮毛固密,筋身柔和,九窍通利,外邪不能侮也。”
3、《内经》脉法极重“胃气”
“胃气”指脾胃的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即从容和缓的脉象,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素问五机真脏论》,与后世脉法相比,
此时的脉学还没有总结出规律性的二十八部脉,但独得胃气,常以胃
气的盛衰存亡作为判断善逆的标准。如《素问半人气象论》说:“平
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
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
曰心痛,但钩无胃曰死……长夏胃微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
胃曰死……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冬胃微
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可见四时五脏平脉为名
时之脉中必见胃气充足,四时五脏病脉为应时之脉多而胃气少,死脉
为只有应时之脉而毫无胃气。无论脉象如何复杂难辨,只要脉中兼徐
和之象,便是脉有胃气,虽病无害。这种独重胃气的诊法对后世诊断
学发展很有指导意义,且有利于医者执简驭繁,有效地判断疾病的转
归预后。
4、脾胃发病机制
《灵枢小针解》指出“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说:“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
伤脾”。这是对脾胃发病原因的认识,较为集中的论述见诸《素问太
阴阳明论》:“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
何也?……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
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
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其
中“阳”指阳明胃腑,“阴”指太阴脾脏,胃主降浊,推陈致新,病
则腑气不通,浊气不降,糟粕不行,且阳明之病,易于化热燥结,故
病则多从燥化、热化,易为实热之证。脾主运化、升清,病则水谷精
微不能化生,清阳不升,脾气易虚,且湿易伤脾,故脾病多虚证、寒
证。“阳道实,阴道虚”对胃病多实、脾病多虚的病机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