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新:翻译文学、翻译、翻译体.pdf

王家新:翻译文学、翻译、翻译体.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家新:翻译文学、翻译、翻译体

翻译文学、翻译、翻译体

“美好的书是用某种类似于外语的语言写成的”。

——普鲁斯特《驳圣伯夫》

王家新

“一个伟大的诗的年代必定是一个伟大的翻译的年代”,诗人庞

德曾如是说。回想新世纪开始的这十年,在文学翻译方面,虽然还不

能说它有多么“伟大”,但它仍不时地给我们带来发现的喜悦,它所

译介的一些外国作家和作品,扩展和刷新了我们的视野,也在暗中作

用着这些年来的思想氛围、文学趣味和写作趋向。可以说,它构成了

我们这个时代文学整体的一部分。

说到这里,我便想起了作家出版社2004年前后出版的匈牙利犹太

裔作家凯尔泰斯的《命运无常》、《另一个人》、《船夫日记》等作

品,虽然这样的作家由于其“孤绝”和“艰涩”不可能在一般读者中

走红,但他对一些中国作家、诗人和知识分子的深度震动,仍是不可

估量的。读这位奥斯维辛的幸存者的作品,我就有一种犹如创伤复发、

无法从疼痛中恢复过来的感觉。我震慑于其中那种难以形容的力量。

我知道在接触它们的一刹那,它已在我这里留下了永远的刻痕。

而大前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罗马尼亚/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也以

其惊人的、毫不妥协的思想勇气和精灵般的艺术感受力使我们刮目相

看。诺奖颁发理由说她的作品“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

了被剥夺者的境况”,但我想她对我们的“刺激”,可能比这还要辛

辣、深刻。不管怎么说,如果和这样的作家相比,我相信人们就会意

识到在我们这里最缺乏的究竟是什么。

因为以上想到的这两位获诺奖作家,我们要感谢中国翻译出版界

所做的努力,这十年来的诺奖得主,从2001年的奈保尔,到接下来的

凯尔泰斯、库切、耶利内克、品特、帕慕克、莱辛、克莱齐奥、米勒、

略萨,一直到2011年的特朗斯特罗姆,对他们的大力译介,不仅不断

构成了这些年来翻译出版的热点,及时满足了广大读者的需求,也的

确给中国文学带来了一些新的、重要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文学与“世

界文学”的对话。

除了对诺奖和国外其他重要文学奖的特殊关注,新世纪以来的文

学翻译,还有着它值得留意的新的关注点和亮点。如果说上个世纪八

十年代是以译介西方经典作品和欧美现代主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等

等为重心和时尚,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

转向了对当代外国文学尤其是带有“后现代”特征的文学的关注,比

如说对罗思、卡佛、奥兹、村上春树、巴恩斯等作家的译介,英国当

代作家巴恩斯在获得布克奖之前,他的“后现代”小说《福楼拜的鹦

鹉》已被翻译了过来,该作品以小说的形式为福楼拜“立传”,但又

完全打破了传统叙事的模式以及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在文本形式上表

现出很大胆、新颖的实验性;还有英国当代天才的女剧作家莎拉·凯恩,

她的剧作在她自杀后不久很快在中国被全部翻译出版。凯恩的剧作的

确有点让人“目瞪口呆”,它那发自“地狱”的尖叫令人颤栗,但它

同时也是诗,是生命和艺术的绝响,我相信它会给中国读者带来“发

现的惊异”。

同时,在“多元文化”的视野和需求下,近十多年来的翻译和出

版也更多地转向了对非西方国家、或者说对处于文化冲突、交汇地带

的作家和诗人的关注,比如说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在他获诺奖之前,

他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已被翻译和出版;我想,帕慕克之所以

吸引了众多的中国作家和读者,主要原因可能就在于“在追求他故乡

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再比如叙尼

亚—黎巴嫩诗人阿多尼斯,他的诗集前几年在中国出版后也受到关注,

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被视为阿拉伯诗歌的代表,有着不同于西方的

文化背景,能够满足人们对“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期盼。

令人欣喜的是,近十年来对东欧文学也有了一些新的发现,这当

然和中国作家、知识界特有的关注和兴趣有关——出于多种原因,对

于东欧文学,我们总是有一种“同呼吸共命运”之感。除了以上已提

及的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来自罗马尼亚的女作家米勒,对捷克作家

赫拉巴尔、克里玛、罗马尼亚作家马内阿、波兰作家舒尔茨的译介也

令人兴奋,尤其是对早年死于纳粹枪杀的波兰犹太裔作家舒尔茨的

“发现”,让许多中国作家“相见恨晚”。的确,舒尔茨不同寻常,

余华在给《鳄鱼街》中译本作序时就盛赞舒尔茨的那些描写,如“这

些阁楼如同密布着肋骨似的椽子、屋梁和桁梁的漆黑的大教堂,椽梁

就像冬天的阵风用来呼吸的黑黢黢的肺。随着寒冷和无聊袭来,日子

开始变得更加坚硬,像陈年的面包。”我想,

文档评论(0)

130****227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