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翻译简史.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14

中国翻译史简介

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注:洪荒造塔语言殊,从此人间要象胥(译员的称呼)。原始社会无文

献可考,夏商两代,现存史料失之过简。到了周朝,才留下官方翻译机构和译员职称的记载。汉代以前,主

要是不同民族之间进行翻译活动。)

一、周朝到清朝:

从周到清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内,我国出现了三次翻译高潮,即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和从鸦片

战争到清末的两次西学翻译。

东汉清主要是佛经的翻译,在佛经翻译衰落的同时,兴起了科学、文学、哲学翻译。

A.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东汉末年到西晋

我国确凿可考的翻译活动最早是佛经翻译。(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语言是梵文Sanskrit)。

统治阶级利用佛教巩固其统治地位。佛教宣扬:人生极苦,涅最乐,要人厌世,忍辱修行,冀求死后进入“极

乐世界”。)真正的佛经翻译(大量进行佛经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开始的。

(1)翻译家

最早的译家有两人,一是安息(即波斯)人安清,字世高;二是娄迦谶(又称支娄迦谶),

们所称的月支派(西域月支人)中的一人。他的学生支亮和支亮的弟子支谦,都是当时翻译佛经

此三人并称“三支”;还有一个大翻译家名叫竺法护(也是月支人)。

(2)翻译家译风介绍

安世高的译文说理明白,措辞恰当,不铺张,不粗俗,恰到好处。但从总的方面说,还是偏

时为了顺从原文结构,不免重复颠倒,对于某些术语的翻译也欠精确。

娄迦谶仍采取直译,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一类

迦谶的翻译多采用音译(辞质多胡音胡:古代泛指外国或外族)。

支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约,故其出经,颇从文丽。然其属词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

入者也。”(支愍(同“悯”)度,《合首楞严记》)。“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始终存在‘质朴’和‘文丽’两派。”

(任继愈)。支谦属“文丽”一派,由于他过分追求美巧,不免离开原著;改‘胡音’为汉意,也就是用意译

取代音译,在支谦那里做得是比较彻底的;译文力图适应汉人的口味,译文的忠实性不能不受一定的影响;

译文加注,也始于支谦。

竺法护译经的特点,可分三方面来叙述:

1)种类繁多,范围广阔。

2)存真偏质,提高质量。以前译家对原文往往随意删略,竺法护则尽可能传达出原本的真意。过去“安(清)

和支(谶)的译文偏于‘质’(朴质),支谦的译文偏于‘文’(修饰);偏于质,文义就有所不尽,。。。偏于

文,为了力求简洁,也不能完全表达出原文的结构”(吕)竺法护的偏重于质朴,与安、支的“朴拙”完全不

同。3)助译者多,共襄其成。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这一阶段佛经翻译的特点是:

第一,翻译佛经的主要力量是外籍僧人和华裔僧人,而以汉族知识分子信徒为辅助力量。此时期的翻译尚未

得到政府的支持,而是在民间信徒们的资助下分散进行的。

第二,翻译往往全凭口授,即由外僧背诵某经,一人口译成汉语,叫做“传言”或“度语”,另一人或数人

“笔受”,即笔录成汉文,再进行修饰。

第三,从翻译方法来说,由于当时处于佛经翻译的草创时期,译经僧侣对佛教经典抱有虔敬态度,惴惴然惟

恐违背经旨;另一方面是经验不足,语言学知识贫乏,不懂得忠实于原文的条件,是要合乎译文语言

的全民规范,因此一般都采用直译法。三国时的支谦主张译文中减少胡语成分(即音译),不死扣原文,

注重译作的辞藻文雅,在文字质量上确实提高了,但却产生了另一个偏向,就是删削较多,文简而不

尽能表原义。于是竺法护再予纠正,译文又偏于“质”。

B.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东晋至隋末(公元317-617年)

(1)符秦时代,在释道安(俗性卫,出身士族,十二岁出家受戒,潜心研究佛学。主张僧

为后世遵行。)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翻译事业出现了一大进步,成为有组织的活动。

道安自己不懂梵文,惟恐翻译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

他研究翻译(借助同本异译的比较进行),把翻译中的繁或简,文或质的两种倾向提了出来,

探讨。

他还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理论。

道安还请了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鸠主张意译,改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并提倡译者署名,以负

文责。他的译著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表达了原作神情,译文妙趣盎然,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文档评论(0)

188****94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