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反思(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反思第【1】篇〗
在教学成正比例的量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会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
系,如: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等,而
正比例是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在教学例1,自
学例2时,我都鼓励学生去观察,去探索。尤其是例1,通过学生观
察,找出规律,填写表格。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成正比例的
两种量的特点,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揭示成正比例的
两种量的特点及性质时,让学生根据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相对应的路程(总价)是怎样随着时间(数量)的变化而变
化的?
3、相对应的路程(总价)和时间(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
值是多少?比值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来组织、归纳、得出其性质和意
义。
在教学例2时,我安排了自学,让学生自主的去获取知识。每个
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跟老师的接近或相同,这样他们会有成就
感,从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处在引导、辅助的地位。让学生成为
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尽情表达对于知识的见解,让他们深深感受到这
间教室是属于他们的,这节课是属于他们的。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
题的机会,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反思第【2】篇〗
刚刚上完正比例的教学资料,有以下几点心得:
1、比例是建立在比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回顾明
确什么是是比。两个数相除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比有两种写法,一种
是比号写法,另一种是用分数写法。
2、单刀直入(其实学生已经预习明白)主题,告诉学生什么叫
做正比例:两个量发生变化后(能够变大爷能够变小),他们的比值
不变我们就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教师例子说明,并且请学生互动找
例子。
3、此刻这个环节是比较重要的,我不认同书本上就靠表格天数
据来认知正比例。首先强调这两个量都能够作为比的前项后后项,可
是最好是写出有意义的比;其次,要求学生针对每一对数据表格都
要写出一个比,并且求出比值,从而加深对正比例的意义的理解,也
强化了正比例的计算方法。我觉得这个环节是十分十分重要的,比起
空洞地填写表格要实在的多,学生经过这个活动基本上掌握了正比例
的意义,能准确地确定正比例。
4、运用以上的知识和方法,请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检查结果
基本上没有错误。
注意点:让学生自我找生活中的例子可能不是很准确;表达阐述
正比例的关系中,有些例子需要加入前提,如直径和半径成正比例的
前提是同圆或等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反思第【3】篇〗
教学反思
正比例是学生在学习了比、比例的概念及求比值的基础上进一步
学习的。本节课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分析两种量是否成
正比例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难度,这节课,我采
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学生熟悉的数量关系逐步突破教学难点。我
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本节课优点在于充分提供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正比例是
数学学习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不断梳理自己的思路与观点,然后全班进行分享,从而加深对正比例
概念的理解。
不足之处:
1.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强。正比例的教学,研究的是数量关系中
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一点理解起来很抽象。对此应该设计
一个环节让学生自行列举生活中成正比例和不成正比例的例子,说明
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一个量发
生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从而非常自然地引入相关联的量而且
它们之间具有更强的规律性,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
系,又能有效地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2.巩固练习不够。在课堂结尾,可以让学生分组选择其中一个数
量关系设计一道正比例的题目,这样不仅前后呼应,应用已学知识,
又可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3.正比例的概念及判定条件强调不够,没有引导学生举出不成正
比例的例子。教师个人的语言组织能力、课堂评价能力还不太好,课
堂预设和生成能力还有待提升等。总之,教学路上,今后还需要多琢
磨、多学习、多研讨、多实践、多反思。
老师:
1.熟读教材,读懂教材,还要不断地研究挖掘教材中的内涵;
2.每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明确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