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论梁启超“人学”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精选资料.pdf

新论梁启超“人学”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精选资料.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论梁启超“人学”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的七十年,在列强的

侵略中,晚清先进的知识分子与有识之士以启蒙救亡为核心,先

后发起了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清末新政三次图强变革的运动,

但都未能如愿,尽管这时的“中国作为应付西方殖民挑战而被迫

实现现代化的民族,中国在工业文明的意义上,属于‘被现代化

的国家’”,[4]356但从洋务运动“学器”,到戊戌维新“学

政”,再到清末新政“革政”,都以向列强学习为手段,探索国

家的现代化,寻求“以夷制夷”的成功之道,此时,由于其核心

“国民”没有实现“现代化”,致使三次探索都未获成功。一次

次的失败,激励了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启蒙思想家新的思考,

梁启超首先把启蒙的视向转向了“新民”路向的探求,提出“新

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1]655从而使之成为中国近、现代

呼吁“人”的启蒙的重要人物。

一、梁启超时代“人学”启蒙之音

“人学”之声,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在晚清时

代,事实上曾被许多有识之士所关注:甲午一役,中国军事失利,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广西道监察御史高燮曾就上书陈事,

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在人不在器”;[3]274而晚清

的思想家冯桂芬则指出大中华不若外夷之因:“屈于四国(俄、

美、法、英)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

如也。……非天赋人以不如也,人自不如耳。”[3]887但在致

力于军事强国的晚清,这些微弱的“人”的启蒙之音,在当时并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晚清思想的变化与变革呼声的高涨,

“人的启蒙”与“新民”思想开始在梁启超的意识里孕育演变

成一种重要的理念,他在《中国积弱溯源论》(1900年)一文

中直接关注“人的问题”,他说:“居今日而懵然不知中国之弱

者,可谓无脑筋之人也。居今日而恝然不思救中国之弱者,可谓

无血性之人也”,[1]412认为不识不知中国之积弱、不思救国

之人为无脑筋,无血性之人,由此寓含了他对当下社会中麻木不

仁的“国民性”的批判,开启了他的“启蒙人学”之声。检索中

国近、现代“人的启蒙”之路,从梁启超阶段启蒙“嗤嗤酣睡

者”,[1]298到鲁迅时代启蒙“铁屋子”里酣睡之人,国民事

实上还在延续两千多年的“奴隶梦”,即只知朝廷不知有国,只

知有皇帝不知有国,更不知有屈辱、有国耻,不知变革。正如曾

国藩所说:“今日之中国,遂成一不痛不痒之世界”。泰西之人

也说中国人“彼人无爱国之性质”。[1]270缺乏爱国之心使得

中国人思想难以振作,精神无所归依,“国”与“民”无法链接,

以致国将不国,几于灭亡。面对国家之危难,梁启超把救国的原

动力确认为“国民”,他指出:“不信之人而信之己,国民自信

其兴则国兴,国民自信其亡则国亡”。[1]713将“国”与“民”

对应起来,确立了“保民救亡”的启蒙基调,启迪国民的信心与

信念,鼓励国民树立中国不亡、中国自兴的精神,在中国内忧外

患日益加剧,国将不国的历史关头,梁启超基于国家意识特别关

注“民智”、“民性”问题,以民族救亡为人生大义,启动了其

在晚清时代最为人侧目的“人的启蒙”的大幕。

二、梁启超对新“人学”思想的把脉

“梁启超是在传统崩溃,新学未立的关头,试图重建中国

人的价值体系,解决人生困惑和信仰危机”之人。[2]6他通过

对时代的把脉,首先提出“新的国家观”,其次指出爱国心的重

要性,他说:“夫爱国心,国家之成立维持所最必要者也”,

[1]1615他把爱国心作为立国之本,为时代树起了新的“国家”

意识和“爱国精神”的旗帜,从国家观念和国民的爱国精神开启

了他的“人的启蒙”之路。晚清,从洋务运动到戊戌维新,直至

清末新政,朝廷利用“社会动员”探索着改革富强之路,?但始

终没能凝聚起国民之力量,其失败的深层原因是国民缺乏国家意

识与国家概念,其思想中存在只知有朝廷不知有国家,只知有一

己不知有国家的昏庸理念,其“奴性”精神与被支配的奴隶思想

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戊戌之后,梁启超对中国现代化的探

索与反思,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以‘新民说’为中心,他对中

国的历史、国民性、社会现实提出了丰富的真知灼见。”[2]3

他流亡日本期间,开始创办《新民丛报》,在该报上发文对国人

以及国民性进行深入剖析,他以清醒的思想总结了中国人的劣根

性:思想麻木,无爱国心,无国家意识,无公益心,不团结,没

有责任心,没有权利思想,没有义务思想,封闭落后,自私自利

等等。在《德育鉴?辩术第一》中,梁启超提出:“吾辈今日

文档评论(0)

186****30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