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精选八篇.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篇一」

今天开始认真读《论语》。对于这一类的古籍,年轻的时候真不太上心。想想

自己读了很多年的书,竟连这样一本古典、经典、充满智慧、字字珠玑的书都不曾

好好读过,不禁汗颜。

第一段便是那耳熟能详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说”同“悦”,一早便知。然“悦”与“乐”的区别在哪?之前从未细想。

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可不,学习的过程中内心充满喜悦,那是静静的心底的私

语。虽有时也会忘形地手舞之,足蹈之,但大部分的时候都是表面平静,内心汹

涌。有时竟然是不能说,不可说,说不得,说不出。呵呵,有时候语言的力量真真

有限的很。而有“朋”来到,若不喜形于色,岂不让“朋”误会?而“朋”之一

字,绝非泛指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之人。可见古人择友严苛,并不随意与人为

朋。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这样的人来了,岂会不乐开了怀?那绝对是喜

不自胜啊。

“人心隔肚皮,对面不相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可谓是难之又难。知你、懂

你的人世间能有几人?年轻时常常豪气干云地吼上一句:莫道前程无知己,天下谁

人不识君?现在想想不免发笑。所以,人不知,我不愠,这岂不是我们该有的基本

境界吗?话说,你愠了又如何?可不就是庸人自扰吗?就让花自飘零水自流吧。

静静地享受读书的喜悦,让真正的朋友感受你的在乎,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淡然

地微笑。这是夫子早就给予我们的智慧。

论语读后感「篇二」

孔子一次次的对我们谈“仁”,而每一次的角度都不同(也许是因材施教的缘

故),在其众多谈“仁”的话语中,我最欣赏的一句是“仁者人也”,这句话可以

理解为人格之完善即为仁,在孔子看来,这种人格完善也是人的一种本性,当人的

人格接近于完善的时候,这个人就是仁者,这个仁者也就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孔子还说仁者爱人,“仁”就是“泛爱众”,这种爱又是由亲朋之爱逐渐拓展

到对他人的博爱的爱,因此,仁者,即爱人。具体来说,爱人亦是有方的,于是,

孔子就讲“克己复礼”和“忠恕之道”,强调人应该克制、修养自己,同时人应该

具有宽容精华和沟通理性,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爱人的方法用两个字来

说,就是“中庸”。在这一层面来说,孔子的仁就是尊重、爱护人,亦可以理解为

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方法,如“礼”等。

孔子还是一个有情的人,这也是我亲自读《论语》最大的收获,这使我认识

到:孔子不仅讲理,也讲情。读到“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即父亲

做了坏事,儿子应该要为父亲隐瞒,反之亦然),感动得流涕,孔子在这里就没有

讲人应该做什么,而说人必须做什么,讲情分了。孔子讲孝悌之道,不是抽象的,

而是切实的,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为了对父母尽孝,我们应该“危

邦不入,乱友不交”,这些都表明,孔子对人性的洞见是深刻而实际的。同时,孔

子认为人不应该以德报怨,而是以直报怨;孔子反对“乡愿”(反对那些总是和事

的老好人)这些都表明孔子是一个具有人的正常情感的人,是一个鲜活而具体的

人,是一个有情有份的人,这当然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在两千年来的做事态度,

至今犹然。

论语读后感「篇三」

孔夫子以前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

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向活到了七十

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

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

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

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正因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

“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

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资料,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

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

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

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

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