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介绍中国的祠堂演变发展
喜欢中国名胜古迹、山川美景的人士,几乎都会对祠堂这种中国传
统社会中所留下的特殊人文景观产生兴趣。
祠堂建筑大都是坐落在风景秀丽、依山傍水的村野乡间或崇山峻
岭上,其外观就像一座庭院式的住宅。
祠堂前多有二座绘有各种雕刻的门楼或牌坊,上悬“某某祠”之匾
额,入内则有庭院、天井等建筑。中间宽敞高大的厅堂上塑立人物雕像;
两旁的廊屋和厢房陈列碑刻、书文、字画等各种文物。祠堂的后殿,是
陈放“木主”(即祖先牌位)的地方,气氛显得较为神秘,与前殿的格调
颇有些不同。
风格古雅、气势宏大,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祠堂建筑,是中华民族历
时数千年之久的伟大创造。在独特的祠堂建筑文化形式上集中地体现
了中国古代的宗教观念、宗族制度、伦理道德,以及人们在社会生活和
审美趣味方面的许多特点与个性。
祠堂建筑与祠堂文化的兴盛发达,与中国传统的祖先崇拜思想有着
密切的关系。祖先崇拜是从灵魂崇拜与图腾崇拜发展而来的一种宗教
信仰形式,它的成熟形态,产生于父权制和私有制之后。其作用是确立和
巩固父系血统关系,以保证权力和财产的正常继承和分配。由于祖先崇
拜意识的普遍盛行,大量的祭祖活动也随之产生出来。这些祭祖活动大
都是在特定的祭祀场所,即祠庙中进行的,这种祠庙便是祠堂的前身。
早在殷商时期,祠庙祭祖的活动已经非常盛行。根据不同的祭祀规
模,又可分为宗庙、祖庙、弥庙等不同类型.“宗庙”是同一氏族之人祭
祖的场所,规模最为盛大;“祖庙”是同一宗族之人祭祖的场所,规模一
般也较大;“弥庙”是同一家族之人祭祖的场所,规模要小于“宗庙”
和“祖庙”。
周朝以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对于祠庙祭祖制度作出了严格的规定,
天子可有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侯王可有五庙(二昭二穆与太
祖之庙),大夫可有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士可有一庙,而庶人则
不可有庙,只能祭于“寝”(家宅中的正屋)。这种严格的祭祀等级制
度,体现了中国封建主的强大势力和集权统治。
“祠堂”一词地正式出现是在汉代。《汉书·张安世传》云:“赐
茔杜东,将作穿复土,起冢祠堂”。当时的一些王公贵族和士大夫阶层,大
都在祖先坟墓旁边建立庙祠,而一般的庶人则仍然只能在自己家中的厅
堂上举行祭祖活动。
“祠堂”之名虽然早在汉代时期就已经产生,但是当时的祠堂从其
性质来看主要是墓祠,而并没有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家庙”形式,也
很少与家族的宅院、居室联系在一起。到了宋代,具有家庙性质的祠堂
形式开始出现于当时的一些士大夫阶层之中。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其所
著的《家礼》一书中云:“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这
也就是说,一个家庭在建造房屋时,必须要先建祠堂.这种具有浓厚宗族血
缘色彩的祠堂形制,成了维系封建家族关系的一种重要工具。
明代中叶以后,我国的祠堂建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明嘉靖“许民间
皆得联宗立庙”,于是各强族望族纷纷建祠立庙,宗祠遍布天下.尤其是在
那些宗族制度较为发达的地区,更是祠堂林立、牌楼高耸,呈现了一派充
满浓重的宗族文化色彩的景象。
祠堂建筑之所以会在明中叶以后得到迅猛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这同
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和经济基础分不开。我国的宗法制度,一直是支撑
历代统治者的社会支柱,特别到了明清时期,十分强调“祠堂族长的族
权”,于是祠堂也就成了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与具体象征。同时,由于我
国长期受儒家“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而宋明理学又强化了
这种伦理道德观念,视“孝为百行之首”,因此祠堂更是被视为高于一切、
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正像朱熹在《家礼》中所说:“或有水盗,
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这说明祠堂在人们心目
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当然,作为一种建筑和一种祭祀活动是离不开经
济力量的。朱熹在《家礼》中谈到立祠堂之制的同时,还提出了“置祭
田”的主张,以次作为维持祠堂、宗族活动的经济基础。
在中国社会中,一些大姓家族由于族群庞大、族属纷多,因此在总祠
堂之下,又往往会发展出分祠堂或支祠堂的形式。有些家族迁居某地居
住数年后,由于人口兴旺发达,便会从原地迁出的祠堂中分出一支谱牒,另
立宗谱,另建祠堂.例如清末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死后,李氏兄弟在安徽合
肥市肥东县西北为其立一家祠,后来李氏兄弟五人皆在朝廷为官,一宗五
分,又在合肥市六安、安庆等地分别建立支祠,这些支祠的规模也都十分
庞大。祠堂中的日常事务一般由家族中辈分高、年岁大,有一定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