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教学的有效衔接》结题报告
化学组钟云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与以前的化学教材相比,在高一阶段学生就接
触到有机化学的知识,无论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方
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高一学生刚刚进行半年的学习,无机化学基础还不是
很牢固,又要涉及有机化学,大多数学生难以适应。在高一阶段,学生认为在数
理化中最难学习的不是数学或物理,而是化学。鉴于这种情况,结合有机化学课
程教学改革实践,对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教学有效衔接进行探讨具有现实的意
义。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做好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有效过渡,让学生充满信心、消除畏惧心理、乐
观的面对以后的学习,为有机化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当然要有正确的方
法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学习得法,事半功倍;学习不得法,事倍功半。所谓得法,
就是会学习。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有机化学的学习首先
使学生将了解新事物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转化为自身学习动力,然后把教学方法的
选择和教具的使用与学生的学习方法融合在一起,最终将有机知识体系打造为学
生自身知识网络,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研究内容
有机化学入门学习与无机化学学习的有效衔接,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跨度较
大,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学生一段时间内转变不过来,不仅影响了学
习还影响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还要给与学生一定的学法指导,恰当的应用教学策略和手段,使我们的教与学在
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学术氛围下顺利开展;温故而知新,在回顾无机化学学习
1
的内容、知识网络和方法的基础上,适当给学生一个有机世界的“蓝图”。
三、研究过程及成果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走访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心理,及时把握
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听课请教,真实获取第一手资料;通过读书、查阅资料,
认真学习,提高理论基础并以此来指导实践;在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又不断
总结思考。经过一年的研究工作,现将研究过程和成果总结如下:
1、找到一个好的抓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由个别到一般,
让学生“有法可依”。
无机化学教学中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学生在学习
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应体会到这种思想,这为各类有机物的学习“有法可依”。那
么,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这个“法”,就是我们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要关注的
核心问题。在有机化学入门学习阶段,教师要及时给与学生学法指导。①记忆一
些基本概念、规则和事实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效的应用
这些知识。注意细节,如化学方程式中不用“等号”而用“箭头”,并注明反应
条件;用结构简式表示物质的组成。②对照比较,找出其共性和差异,促进新知
识的获得。③学生必须对已习得的知识加以组织和精加工,在零散的知识中找出
其内在规律,从而结串成网。④变式练习,举一反三,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创
造性的解决问题。⑤给自己思索的时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改变
被动的接受知识,变学为思,变学为悟。教师要在教学中处理好结构与有机物性
质之间的关系,结构理论指导性质,性质帮助理解结构,由典型有机物的结构和
性质推测出同系物的性质,体现由个别到一般的思想。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
烯的结构和性质,在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教学中,可通过结构和化学反应
类型对比归类,将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烷烃和烯烃,进行甲烷、乙烷
和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对比,并以此推广到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递
变性和差异性的对比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结构决定性质”是
今后研究有机物的重要方法,知道分析有机物的结构首先分析官能团的结构特
点,分析其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及饱和程度,其次,要考虑官能团与相邻基团的
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可以推测有机物的性质。
2
2、用生活素材创设学习情境,从生活走进有机化学。
STS“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化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
自然,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所创新,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
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要紧密结合学生
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