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风景谈第一课时教案
作家简介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生于浙江桐乡市乌镇。
乌镇可以说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群英荟萃的地方,这样的生
活环境和文化背景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
精致入微的笔力与文风。他十岁丧父,由其母抚养长大成人。和许多
中国作家、政治家一样,茅盾的“第一教师”是其寡母。从北京大学
预科毕业以后,茅盾便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他初出茅庐,便着手
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引起了文学界的重视,不久他便成了文学
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茅盾自武汉流亡上海、日
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了小说家的
笔。左联期间是茅盾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
《春蚕》等重要作品。抗战时期,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
花》《锻炼》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
化部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美文诵读
[阅读导入]“文”历来被视为治国安邦的得力助手,它能移风易
俗,导化人心,所以才有“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之说。写
于抗战相持阶段(1940年)的《风景谈》正是这样的一篇散文,它
和《白杨礼赞》是姊妹篇,都是以景为名,实际上是写主宰风景的人,
文章以“文”绘“画”,借风景为背景衬托来描写热爱生活,有着崇
高理想的延安儿女,所谓“文以载道”,这篇文所载之“道”正是:
延安军民所散发出的热情、奋发有为、信心十足的民族精神——延安
精神。文章通篇未提“延安”,从风景何以能看出延安精神?我们就
来仔细品读吧!
批文入情
风景谈(节选)
茅盾
文本一:
①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
来了。(作者从影片《塞上风云》写起,交代了写作的缘由,还由此
引出下文对猩猩峡外的沙漠的描写。)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
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
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
火响。(纯色、寂静的静景。)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
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
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叮当,叮当,送到你的耳鼓,(由静到动。)而
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
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
(作者借这一“猩红大旗”含蓄地表达了对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取
得最终胜利的热烈、坚定而又严肃的情感,也使画面充满和谐与生机。)
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
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
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反问句的使用,能够使人警醒,并
促使读者对眼前景象进行思考。)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第一个场面:沙漠驼铃。作者采用由静而动、由远而近的笔法,
死寂荒漠与“猩红大旗”色彩对比鲜明,画面虽苍茫荒凉,却给人“安
详然而坚定地”去创造新的社会、新的生活的斗志和信心。
②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的“黄土高原”!那
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里,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
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把
“颀长而整齐的高秆植物”比作“等待检阅的队伍”,既突出植物的
生机勃勃,更让人联想到种植物的人的旺盛的精神风貌。)可是更妙
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这
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
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
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
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
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
来,(充满诗情画意的蓝天明月下伴着粗朴歌声出现的晚归田园风俗
画。)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歌声还是缭绕不散。
第二个场面:高原晚归。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
和谐生活的向往之情。
③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
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
冲走了似的。(第三幅画延河夕照,写的是鲁艺学院师生参加生产劳
动归来的“风景”。自然之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