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研修小学数学观课报告.pdfVIP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远程研修小学数学观课报告--第1页

远程研修小学数学观课报告

远程研修小学数学观课报告范文(通用22篇)

远程研修小学数学观课报告1

我参加了中小学教师远程网络培训,这次培训活动的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专家们的讲座切合我们教学的实际,有宏观的阐述也有微

观的剖析,有理论的提升,更有课例的充实。这种培训朴实、生动、

学有所用。学习期间,认真聆听各位专家的讲座和报告,做好学习笔

记;积极参加讨论,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远程学

习,收获颇丰,对小学数学本质和自身数学素养等方面的认识都得到

很大提升。

本次培训充分关注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不仅在大的纬度上帮助

教师构建理论体系,同时更关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深层问题。为

大家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经验。几位教师的精彩课堂实例展示

以及丰富多彩的教学片段设计、小组交流等都使每一位参培教师在观

摩、思考、碰撞中得到提高。他们的成长经历,感动着学员们一颗颗

驿动的心,闪烁着浓浓的新理念和新尝试的课堂教学,青春荡漾,新

气十足,为学员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现场。

整个培训活动从实践到理论,循序渐进,打破了过去从理论到实

践的传统。从培训的思维方法看,从过去的理论演绎转化为从实际到

理论的归纳。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提高了学习的实效。紧张

有序的培训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透过这扇窗去眺望教育的

又一片新视野。有了这次数学远程培训让我深有感触:

第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

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

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

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

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

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

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

远程研修小学数学观课报告--第1页

远程研修小学数学观课报告--第2页

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

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

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

的。例如:多年来我们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总有一个将知识做为小结的

环节,而且都是由教师给出答案,例如用语言或图表罗列出所学知识。

第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

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

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对一名数学教

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

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

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

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

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

面去展开。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

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

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

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

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

样的。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

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

文档评论(0)

151****53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