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机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月28日9:00——11:30】

昆明市第一中学郑重声明:严禁提前考试、发放及网络传播试卷,违反此规定者取消其联考资格,并追究经济和法律责任;对于首位举报者,经核实奖励2000元。举报电话:0871昆明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七次高考仿真模拟

语文试卷

命题人:昆一中语文命题小组

审题人:昆一中语文命题小组

本试题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国时期,儒家虽然顽强维系着西周礼乐文明的命脉,但在这个以强兵为务、以攻伐为强的时代,其哲学理想的不合时宜已显露无遗。在这种背景下,儒家所极力推崇的古乐基本已被时代抛弃,它所极力贬斥的俗乐则正无边界地泛滥。当然,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儒家自身做出调整,孟子生活于战国中期,基本可以代表这一时期儒家对于艺术的观点。在《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将齐宣王爱好的音乐与齐国的国家治理状况联系在一起,这继承了儒家肯定艺术的传统。其中,“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这种判断应来自儒家“王者功成作乐”的古训,也就是将“好乐”视为一个有德、有为之君的应有品质,将音乐之境视为政治和谐、天下太平的象征以此为背景,从《孟子》中可清晰看出儒家音乐观念的重大变化。

①孟子以音乐的一体性贯穿了孔子围绕音乐制造的古今、雅俗之争。春秋时期,孔子基于其理想化的道德价值观,将周代礼乐视为典范,并因此使书与兮、雅与俗的对立成为儒家乐论的核心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在两者之间寻找富有弹性的解决方案就尤为重要。对此,《乐记》认为,无论雅乐还是俗乐,在给人带来快乐的心理感受上是一致的,即“乐者,乐也”,这就使儒家乐论跨越了雅与俗的截然对立,重新获得了音乐的一体观。但是,《乐记》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是不彻底的,即一方面强调雅乐、俗乐在给人带来快乐上具有一致性,但对快乐的性质又进行了二分,即“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这种快乐的一体性和“乐道”“乐欲”的矛盾性,使《乐记》对此一问题的判断体现出鲜明的过渡特征。孟子则不同,他不但肯定音乐的快乐属性,而且认为在古乐与新乐之间划分界限没有意义,即“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也就是说,如果快乐是乐之体,古今、雅俗之分是乐之用,那么,《乐记》对这一问题的判断就存在体同而用异的矛盾,孟子乐论则体现出体与用的一致和贯通。当孟子问及齐宣王“好乐”问题时,“王变乎色”,这证明深受礼乐传统浸染的齐王,也有充分的理由为自己爱好俗乐羞愧。孟子的“今之乐犹古之乐”之论,不但在理论上使音乐回归其一体性,而且也解决了人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常常会陷入的道德困境。从这个角度讲,孟子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对儒家乐论的重要推进。

②。中国社会自上古以降,就有着儒家的尚和观念,将和谐视为音乐最重要的特性,并进而将声音之和与人事相类比,将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和谐作为音乐最重要的价值。如《乐记·乐化》:“乐在宗庙之中,群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闽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但是,这种“和”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却一直没有给予必要的阐明。在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中,孟子问:“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答:“不若与人。”孟子问:“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宣王答:“不若与众。”(《孟子·梁惠王下》)这就谈到了一种重要的音乐心理现象,即音乐是一种让人产生快乐体验的艺术,它可以诉诸私人体验,但与他人共享却可以使音乐的快乐得到强化和提升,而且赏乐的群体越大,快乐的程度将相应增加。同时,由于对音乐的分享是超功利或无利害的,这意味着音乐欣赏能够超越族际和社会差异,在人与人之间营造出无差别的平等氛围。据此来看,三代以降中国政治体制的建构之所以如此看重音乐,无非在于音乐的共享特质,具有将人团结在一起的价值。孟子讲清了这一问题,是对儒家乐论的重要深化。

③。如前所言,乐记云:“‘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这种讲法,不仅意味着音乐依然存在“乐道”与“乐欲”或雅与俗的差异,而且两种音乐的接受者也被分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层级,但在孟子这里,“乐”本身就是一个在“乐(yuè)”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eikuaidey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