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VIP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2.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教学难点:

1.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马克思曾说过:“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足见赋税对国家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统一王朝更被视为是立国之本。所以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目——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教师提问】什么是赋役制度?

【师生探究】从材料可以看出,赋役主要包括赋税和徭役两大部分。

赋税主要分为田赋、人头税两类,而徭役主要包括兵役,力役。

【教师过渡】赋役征发的主要依据是土地和人口,我们把握好这两条征收线索去梳理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逻辑会更清晰。

【教师提问】依据教材梳理的表格内容,从秦到汉,这一时期赋役有何特点?

【师生探究】对比看来,(1)汉朝的田赋比秦朝大大降低,秦朝收泰半之赋,也就是要缴纳田地产量的2/3,到汉初十五税一,三十税一,田赋大大降低,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两朝的人头税都很沉重,秦朝的人头税称口赋,汉朝细分出7-14岁的儿童口赋和和15-56岁的算赋,以货币形式征收。

(3)汉武帝时期,长期对外大规模用兵,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征收了财产税,包括车船税、算缗(民)钱等。

(4)徭役方面,秦朝的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与秦朝17岁起役相比,汉朝改为23岁起役,徭役有所减轻,但仍然很沉重。

【教师过渡】从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看,赋税的主体税种有田赋、人头税,以实物形式为主,可以说是国家对劳动人民财产的直接掠夺。徭役有兵役和力役,可以说是国家对劳动人民劳动时间的直接侵占。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对比下东汉末年曹操实行的赋税制度与秦汉时期对比有何变化?

“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师生探究】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变化是以按户为单位征收,第二个变化是以实物绵、绢代替钱币充税。“户调”取代了汉代的口钱、算赋,实现了由人口税向户税的转变。这就是历史上的户调制。

【教师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出现了大量的荒地和无主地,国家把这些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对象为成年男子,称之为均田制。到孝文帝改革时,建立了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调制。

接下去我们来看隋唐。

【教师提问】隋朝,废除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唐朝前期,实行了租庸调制,那什么是租庸调制呢?我们结合旧唐书的一段材料来进行分析。

“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共调随乡土产绫绢施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榆绫绢施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竹……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旧唐书·卷一一八》

【师生探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租指的田租,调指的是户税,而庸则是纳绢代役。

【师生探究】租庸调制的特点和作用。

第一个特点是征收的标准仍以人丁为主。租庸调制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庸代役。

以庸代役,一定程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的控制,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同时又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

【教师提问】租庸调制这么好,为什么后来又改行新税法呢?

我们知道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国家将无主的荒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农民则为国家承担赋役。

【教师讲述】但到了唐朝中叶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农民没有了土地,流落他乡沦为流民,他们就不具备缴纳赋役的基础能力,政府也就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基础对象,国家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因此在780年,唐德宗任命宰相杨炎开始进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赋税改革,这就是两税法。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归纳两税法的内容,与租庸调制相比有何变化?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旧唐书·杨炎传》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新唐书·食货志》

【师生探究】什么是两税法?国家首先确定财政支出总额,再将总额分到各地。然后在各地分地税和户税来征收。取消租庸调以及其他一切杂税。

在地税征收过程中,以田亩为标准,在户税征收中,以人丁和资产为标准。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所以被称为两税法。

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知识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知识、分享快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