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pdf

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pdf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作为研究方法的“观念史”,是指从尽可能多的资料中追溯某一观念的性质及其历

史作用,对美学范畴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视域的拓展及跨界的追思。

运用观念史追溯美学观念的发生,探讨观念向范畴的沉淀过程,在中国文化的语

境中,需要利用各种文献、文物,在制源、哲源、人源等方面寻求突破性阐释。

现代学科分类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古代研究,将中国传统学术撕裂为各种碎片。观

念史视野下的美学范畴研究,是以观念史之“针”,重新串联起这些碎片,从而

寻求对中国美学精神的会通性理解。

以往对美学范畴的研究出于学科自律,对本学科之外的文献缺乏必要的关注。其

实,在文学艺术类文献之外,政治制度文献对美学范畴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应予

以重视。江南山水美的发现,导致晋宋以来山水文学的发达。赏、丽、清、远

等范畴的兴起,也与山水美的发现存在或隐或显的联系。江南山水之美为何会

在中古时期被发现,这与晋宋时期实施的侨寄法、占山格等政治制度有着内在联

系。晋宋之交的士人对江南山水的寻访、占据、开发活动,发展出对山水美的思

考。加之受到玄风的影响,他们的山水之赏,侧重于对山水之丽、清、远等

的审美考量,从而推动这些范畴的审美生成。

文艺美学“怪”“奇”范畴的形成,除了追求新变的艺术规律使然,对之或包容或禁

毁的文艺政策亦发挥着潜在影响。唐代对怪奇文艺的包容政策,是唐代盛世心

态的折射和反映;而唐代怪奇文艺则以雄奇怪伟的美学面貌,为颂扬唐代盛世

奏出了至强音符。清代对怪奇文艺的禁毁政策,反使怪奇文艺与官方意识形态

进入角逐场,后者越是打击禁毁,越是凸显前者的意义和价值;前者又屡屡借

助怪奇的美学面貌,批评反击后者。诸如八大山人“白眼向人”式的动物绘画,呈

现的正是一种无声的反抗。探讨中国美学范畴的生成,不能忽视政治制度对之的

潜在影响,推进范畴研究也有待于超越学科界限的会通视野。

从哲学范畴到美学范畴,是大多数范畴的衍化路径。“气”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

至魏晋时期进入文论领域。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与汉代占据

主导地位的“文以德为主”迥异,成为魏晋文学自觉的标志性命题。“气”取代“德”

成为文学本质的主导因素,归因于“气”在哲学上的化生特性,它作为万物本源

落实于文学层面,成为贯穿文学活动的红线:天地元气化生人与万物,人与万物

的同源共鸣催生文学创作动机并最终决定作品的生命力。至南朝,刘勰、钟嵘

等人重点探讨文学之“气”,使之成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

“味”由哲学范畴转化为美学范畴,以建构“味”的精神性内涵为前提。在西方美

学中,味觉在柏拉图时代就被视为“非审美的感觉或低级的感觉”,因为它不是

空间性的,不适合于再现自然。与西方美学迥异,中国美学历来重视味觉体验。

儒家以“味”象征“德”,道家以“味”比拟“道”,使“味”由生理性感知转向对道德伦

理以及抽象之道的体悟。儒家“声亦如味”说基于声、味的同源性,从中和、质朴

两个层面诠释音乐的政治伦理功能。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艺自觉观念的形成,

音乐之味由比政、喻德转向指称音乐审美性;文学之味由义理性的“义味”与审美

性的“滋味”共存,转向大力论证后者。最终使“味”在中古时期升格为中国体验

美学的元范畴。

最后还应指出人源也是探讨美学范畴的重要方面。从品人到鉴艺,中国美学范

畴在不同领域存在以人为核心的互文性。作为中古新兴的美学范畴,“风骨”形成

受到魏晋人物品评风骨理论的影响,呈现出从品人到鉴艺的发展过程,其中存

在一定的互文性,是一以贯之的核心内涵。从汉代重视评判人物外形的骨相,到

魏晋南北朝重视品鉴精神面貌的风韵骨气,呈现出由外至内的审美转向,这正与

当时盛行的形神之辨的时代主题相吻合。人物品评风骨范畴侧重描述人物的精神

风貌,风骨这一超形取神的特点,首先迁移到书论,形成书法风骨论,指称书法

笔力所含的超越于字形的气势;又由人物品评而至画论、文论,指称所画对象

刚健的精神风貌及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从而最终全面形成了美学风骨理论,对中

国美学产生深远影响。

从观念史的视野来看,这些中国美学范畴体现的美学精神,作为观念之网的“纽

结”,绵延不绝,潜在影响着当代中华美学的价值取向,是我们与西方美学对话、

建构中国特色当代美学的历史依据。

(摘编自陈玉强《运用观念史追溯美学的发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

文档评论(0)

199****936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