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考点精析—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有解析).pdf

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考点精析—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有解析).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考点精析—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有解析)

班级姓名

【答题模式】

这首诗运用了……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表现了……内容,

抒发了……的思想感情或揭示了……的道理。

【专项练习】

一、诗词阅读。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________时节,表现了强烈的________

之情。

(2)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词的上片,一个“________”字直接道出了作者的设想:有人知道春的去处,唤

回与自己同住。词的下片,通过黄鹂“________”,写出了春天已过,初夏已来。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________之情。

(3)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

处。

(4)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情请对此进味,行阐述。

【参考答案】

(1)初夏;惜春

(2)若;因风飞过蔷薇;惋惜或“喜爱”

(3)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拟人(或比拟);将春天“人格化”,幻

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

了词人对奏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

(4)奇妙的想象:词人运用想象,将春天拟人化,表达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

着与追求。美丽悠长的情味:词人不知春归何处,一心向人请教;无人知晓时,

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不语,问鸟鸟百啭。在这妙趣横生的抒写中,词人的惜春

之情跃然纸上。

【解析】(1)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加填空。(参见译文)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词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结合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

补充填空即可。

(3)此题意在明白拟人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拟人”,就是把“物”

当作人来写,使“物”具有人的情感与行为,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4)下片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

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

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

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

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

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词句的理解能力。

(2)这道题是词句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词句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

一空。(3)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与一般惜春词不同,这首词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

专写其寻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所以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

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然

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吟”是________的意思。

(2)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骨/碎身/浑/不怕。D.要留/清白/在/人间。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第三、四两句描写

了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决心。

(4)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物”是________,“志”是

________。

(5)作者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参考答案】

(1)明;于谦;古代诗歌的一种

(2)A

(3)仁人志士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死如归、不怕牺牲;坚

守高尚节操

(4)石灰;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5)不是。他想借这首诗明志,告诉世人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

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文档评论(0)

185****326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