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27篇).pdf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27篇).pdf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2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

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

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1

学利用量角器画角时,本节课学生学的还比较轻松。比较成功的

是新知的探究:

教材画角的例题呈现了画65°的角,下面是画角的步骤,看了教材

以后,我想画角是否让学生自学教材,然后让他们动手画角。但是,

就在上课的一刹那,我改变了预设的方案,我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画角,

因为学生有一定量角的基础,可能他们会自己摸索出画角的方法,如

果不会,再采取方案一,自学教材,基于对学生的信任,于是问:“你

们会画60°的角吗?先想一想,自己准备怎么画,再动手。”(没有选

择教材的65°,而选择了60°,我想学生可能会现不同的画法,比如用

三角尺画。)听说能画角,学生比较兴奋,想了一会儿,个个摩拳擦

掌,兴致勃勃地动手画了起来,果然不出我的所料,汇报时学生出现

了:王宁:“我是用三角尺的60°角画的。”把他的作品反馈在实物投

影上,确实是60°,但是角的顶点这儿画的不太理想。陆雨婷:“我是

用量角器画的,先在本子上画一条射线,再用量角器的中心点对着射

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着射线,再在量角器的60°的地方画一个点,最

后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这个点再画一条射线。”陆雨婷的说法多

好啊!我在心里佩服学生的能力。“你们喜欢那种画法呢?”学生说

的不一。“既然这样,你们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画一个70°的角吧!”

学生动手画了起来,汇报的时候,学生都选择了用量角器画角,我问:

“你们为什么不选择用三角尺画呢?”学生都说用量角器画比较方便。

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画70°角的方法后,再让他们看书,我说:“其实你

们的画法和书上的介绍的方法是一样的,你们真了不起!”学生开心

地喊出了“耶!”看到学生的高兴劲,我知道他们此时已体验到了成

功的乐趣,那么我呢?当然也感到无比的幸福。学生看书以后,一个

学生举手了,“老师,我还有补充,画好以后还应该检验,用量角器

测量一下自己画的角是否正确。多好的的孩子啊!我从心里感叹着。

另外:当出现要求画的角,如:75度、155度……有5度的角时,

会出现问题。主要出现在,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有5度的,如75

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

点的位置。于是教会学生要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因为

内圈70度对应外圈110度的位置,内圈80度对应外圈100度的位

置,内圈75度就对应外圈105度的位置。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2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位置,从学生

熟悉的生活情形入手,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多次动手操作和

思考,体会多种安排后优化的好处。每个活动都是把学生做为解决问

题的主人在设计,我就只当自己是学生的朋友,合作者,一起去解决

问题,一起去感悟合理安排的策略。然而,在好几次的教学中,我都

有一种失败感,学生每节课出现的问题都不一样,每节课都没有一种

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激

发。

在反思和调整的过程中,我觉得在把握这一价值取向的具体实施

过程中,需要更好地处理好如下两个关系:

1、活动与教学的关系。

这节课通过小鬼当家的3个活动:烙饼、烧水沏茶招待客人、丰

盛的午餐待客,不断地提高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通过统筹安排的策

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节课,我更清楚地认

识到新课标下的数学课,活动味与数学味是紧密相关联的。活动不是

作秀,不是走过场,更多成分是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学习的,

是在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活动中建构知识模型的。。

2、师主与生主的关系。

这其实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师生两条思维主线的碰撞与融合的问

题。在《合理安排》中,我的教学观是一切以学生为主,一切以学生

的问题和认识过程出发,发现、探究、建构知识。可是在操作交流中,

我发现我找不到了自我,没有当教师的感觉,也就是听课教师感受的,

我被学生牵走了。课后我好好反思,发现对于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的

关注点与教材(或教师)的预设存在差异,教学中就可能出现两类问

题:一类是教

文档评论(0)

153****39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