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案.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求甚解》教案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2.学习并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培养“好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

一、导入新课

在小说《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是一则经典故事,故事中的香菱痴迷于

读诗,看到诗中的佳句,会废寝忘食地品读。她还拜林黛玉为师,在黛玉的指导

下,细细品读王维诗的遣词造句之妙处,甚至模仿杜甫的诗歌来学习写诗。对于

香菱这种读书的方式,你有什么看法呢?你平时又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可以推荐

给大家呢?(学生自由发言交流)陶渊明曾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你理

解陶渊明说这话的真正意思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马南邨的《不求甚解》,

一起来了解陶渊明的这种读书方法吧。

【设计意图】

从名著中的故事导入,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谈体会,既将本文

的写作对象告诉了学生,又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引发共鸣,深入思考。

二、了解驳论文知识

师:回顾一下我们曾学过的鲁迅写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还记得我

们当时介绍的驳论文的知识吗?在那篇文章中,作者先驳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

力了”的错误观点,再确立和论证了“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正确

观点。本文也是一篇驳论文,我们先了解一下驳论文的相关知识。

驳论文,即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

驳论的含义:反驳对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

其中,直接批驳有三种方式:

(1)就对方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进行反驳,即驳论点。

(2)通过批驳对方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驳论据。

(3)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驳论证。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驳论文的相关知识,为把握课文观点、分析论证方法和思路做铺垫。

三、初读课文,把握观点

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本文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预设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2.“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预设“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大意,不深入理解。

“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老实

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

贯通,了解大意。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

体。所以“不求甚解”并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2.围绕“不求甚解”,作者表达了哪些观点?

预设(1)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2)读书的要诀,全在于

会意;(3)要学习得好,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4)重要的书须常常反复

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本文作为驳论文的特点,分析作者的观点。

四、精读课文,分析论证方法和思路

1.分析论证方法。

品读课文,讨论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预设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第2段运用了道理论证。作者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有力地论证了陶

渊明读书的本意是领会书中的要义,体会书中的乐趣,而不必在一字一句上过分

下功夫。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5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作者举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反面有力地论证读书

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要理解精神实质。作用: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

服力。

第6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举了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从正面有力

地论证了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知识面会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作用:

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第8段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了陆象山的语录,以“未晓处且放过”与“不

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作为补充说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梳理论证思路。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是如何阐述自己主张

的?

预设作者首先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并树立了自己的观点;其次介绍“不求

甚解”的出处,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及“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然后

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

文档评论(0)

176****568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