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家修身角度解读《中庸》.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儒家修身角度解读《中庸》

《中庸》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在“四书”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庸》以道德本体为基础,以道德主体为核心,阐述了作为一出生

即秉承天命之性的人如何在宇宙、自然与社会的法则中遵循“中庸之

道”的理论体系。它从本体论、主体论、伦理政治论、宇宙论等角度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打开了哲学的向度,从而把儒家思想提升到一个新

高度。本文拟从《中庸》概述与儒家修身的角度对其作一浅读,初步

阐述中庸之道所包涵的人文精神与实学方法。以此,仅作为笔者进一

步学习《中庸》的“基石”。

一、《中庸》概说

儒学史上,在有“四书”之前,《中庸》原为西汉戴圣所编《礼

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唐代孔颖达奉敕修《礼记正义》,序定《中

庸》,编为两卷。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开始推崇《大学》与

《中庸》。北宋程颢、程颐倡导将《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并为一体,并将《中庸》分为三十六章。南宋朱熹继承、发

挥二程的观点,把它们四者放在一起,加以注解,花了四十年功夫著

成《四书章句集注》。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四书章句集注》

刊刻于福建漳州,此书的撰著刊行是儒学新形态——理学形成的重要

标志。《中庸》被正式列入“四书”之中,在儒学史上受到了前所未

有的重视。

学界一般认为,子思作《中庸》。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作《中庸》。”东汉郑玄也认为子思

作《中庸》,《礼记正义》引“郑目录”载:“《中庸》者……,孔子

之孙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孔丛子》记载:“子思曰:

‘文王困于羑里,作《周易》;祖君困于陈、蔡,作《春秋》。吾困于

宋,可无作乎?’于是撰《中庸》四十九篇。”《隋书·音乐志》引沈约

曰:“《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子

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由曾参传给子思,子思的门人

再传孟子,荀子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子思上承曾参,

下启孟子;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在孔孟“道统”的传

承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庸》是《四书》中意义最深奥的。北宋理学家程颐把《中庸》

奉为“孔门传授心法”。朱熹在《中庸章句》中引用程颐的观点,说: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

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

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

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

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清代王夫

之认为《中庸》是“圣学传心入德之要典”。他说:“《中庸》、

《大学》自程子择之《礼记》之中,以为圣学传心入德之要典迄于今,

学宫之教、取士之科,与言道者之所宗,虽有曲学邪说,莫能违也。

则其为万世不易之常道,允矣。”(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王夫

之儒学复兴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另外,从朱熹规定的读“四书”的

顺序也可以看出《中庸》在“四书”中的地位。他说:“某要人先读

《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

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朱子语类》卷一四)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认为,“四书”体现了儒家的人文精神,其

中,《大学》讲成德之教,《论语》讲己立立人,《孟子》讲士的自

觉,而《中庸》则讲终极关怀。杜维明先生从四个方面来理解儒家的

人文精神,即个人与良心的整合,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的

和谐,人心与天地之道的相辅相成。无疑,《中庸》理论具有其中最

高的精神境界。

关于“中庸”的基本涵义,《说文解字》云:“中,从口、从|,

上下通”,“庸,用也,从庚从用;言用之更新而不穷。”中,即上下

通达。庸,日用,更新;惟其日用更新,故用中,必为“时中”,随时

而中。朱熹在《中庸章句》中引程颐之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

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并阐发为“中者,不偏不

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结合起来,上升到思想理

论,《中庸》中高屋建瓴地提出“命——性——道——教”的命题,

其中各因素相互沟通,形成了中国哲学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究天

人之际”的学问,并凸显了“中庸”作为一种道德、一种方法、一门

哲学的本体论高度。说它是一种道德,孔子早就提出:“中庸之为德

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

久矣!”(《中庸》)说它是

文档评论(0)

197****44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