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024届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学史上的大作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尤其是先秦汉魏六朝至初盛唐的诗人。失意困顿的遭际、缺乏同道的寂寞、对理想和操守的坚持、对世俗的洞彻和鄙视,是他们产生孤独感的共同原因。而对不同时代、不同境遇的诗人而言,其孤独感又有不同的内涵。对于孤独感提炼的艺术方式的差异,往往会造成诗人不同的艺术个性。如屈原以香草自饰、独清独醒的孤洁,阮籍独坐空堂、徘徊旷野的茫然,陶渊明面对“八表同昏”独酌思友的寂寞,李白天马行空、从云端俯视人寰的清高,都与他们构筑的独特的艺术境界有关。

不过,虽然他们比兴和构思的方式不同,其艺术提炼的原理却是相同的,这就是以诗人高大伟岸的个人形象与污浊的世俗世界造成反差强烈的对比。这也可以说是盛唐以前诗歌浪漫精神的表现传统之一。

杜甫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精神受到万世敬仰。他毕生的饥寒流离,往往被看成造就诗圣的前提条件,而他内心的孤独、寂寞和矛盾却较少被人关注。其实,杜甫体尝了屈原、阮籍、陶渊明和李白诸家大诗人的各种孤独感,而且越到晚年,他对孤独心境的提炼也愈益自觉。“乾坤一腐儒”,就是他对自己与整个世界的关系经过反复思考之后的最后概括。与其他大诗人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杜甫在个人形象和广漠时空的对比中,突显的是自己的渺小和无力,然而其思考的深度和高度却迥出于前人。杜甫后期一些名篇的诞生,也源于他提炼孤独感的独特方式。

杜甫一生曲折的经历,并非总和孤独感相伴随。大致说来,当杜甫处境顺利、不愁生计时,他对生活的浓厚兴趣是诗歌灵感的主要来源;当他身陷贼营、卷入战乱时,他对国运和民生的忧虑又使他无暇顾及个人的失意。而在困顿穷愁之际、羁旅飘泊途中,对于人生归宿的思考和寻求,才使他产生了愈益强烈的孤独感。

早年的杜甫与李白一样,以大才自许,具有高远的志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是这种不甘凡庸的追求,埋下了日后失意孤独的根芽。十年困守长安期间,他感受最深的是无人援引的悲哀,“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遭际使他初次产生了没有归宿的孤独感。“酒尽沙头双玉瓶,众宾皆醉我独醒”,虽然此时的杜甫已经尝到屈原式的独醒滋味,但是他的悲哀主要还是来自仕途困顿的焦虑。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穷愁失意的诗人又增添了层死生无常的忧虑,“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无论是在与家人欢聚时还是在道路奔波中,都时时怀着穷独的恐惧。

从华州到秦州时期,是杜甫选择人生道路的转关时期。政治上的挫败以及为众谤所伤的境遇给他带来的幽独感,较之早年的穷独失意是更深刻的。作于华州期间的《独立》诗说:“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飘飘搏击便,容易往来游。草露亦多湿,蛛丝仍未收。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这首诗展示了两种对立的人生选择。草露和蛛丝也是以天机喻人事,朝廷雨露和罪名罗织并存于政治生涯中,令诗人忧思万端。思考的结果,他还是选择了辞官:“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杜甫在飘泊西南的十多年里,只有草堂时期创作的诗歌最为平和,其余的日子几乎都在贫病流离的境况中度过,所以孤独感与日俱增。除了生计无着的困境以外,杜甫最深刻的悲哀还是来自他对“吾道何之”的疑问。达与不达,只是人的出处问题,而“吾道”是否可行,则是精神有无归宿的问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身为儒者的终极理想。因此即使在艰难流离之中,他仍然多次抒发过“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的慷慨意气。这是他在江湖依然信守的“吾道”,但现实中是否行得通呢?杜甫后半生的经历证明在开元时期短暂的清平政治消逝之后,无论是在治世还是乱世,儒术都没有立足之地。天宝时他曾说过:“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战乱爆发后更是感慨“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他虽然自比稷契,期望大用,但在实际的官场事务中又无可为用。

因此杜甫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文儒的悲剧。天下虽大,却不但令他无处容身,甚至感到生为附赘悬疣。虽然“腐儒”二字概括了杜甫一生的悲辛,他却仍然以腐儒的道而自傲:“甲卒身虽贵,书生固道殊。”尽管腐儒至老无成,但是安定天下的根本还是要依靠儒家理想的稷契大才。王室中兴不能抛孔门之道,这是他的精神支柱。正是这道,给了他

文档评论(0)

feikuaidey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