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之引用的作用效果
典题链接:
(南京开学考)4.材料中多处引述文献,这对论证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1.运用文献来证实:例如用《左传.隐公四》里石的例子来论证“子”的称谓在春秋发生了变化;
2.运用文献来证伪:例如用“三”被尊称为“子”来驳“道德学问说”。(4分)
【概念阐释】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方法。
【用法举隅】
1.引用分类
引用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1)明引
明引也叫直接引用,指直接引用原文,并加上引号,或者是只引用原文大意,不加引号,但是都注明原文的出处。
例句1: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韩愈引用孔子语。)
明引的标志是引语上有引号。
(2)暗引
暗引也叫间接引用,指不说明引文出处,而将其编织在自己的话语中,可以是引用原句,也可以是只引大意。超然客公众号
例句2: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失败乃成功之母”是属于暗引名言。)
例句3:薄粥稀稀碗底沉,鼻风吹动浪千层,有时一粒浮汤面,野渡无人舟自横。(沈石田《薄粥诗》,“野渡无人舟自横”引自韦应物《滁州西涧》。)
暗引的引语是不加引号的,它与语境是浑然一体的。
2.表达效果
其一、运用引用修辞,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生动活泼,增加文采、内蕴、文化品位和可读性,增强表现力,增添感染力,有助于说理抒情。
其二、引用能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突出权威性,彰显真实性,增强说服性。
可以说,引用是语言表达中最省力、讨巧,却又最有力量的修辞手法。
具体来说:
1.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2.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3.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4.诗文: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5.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6.谚语、俗语:使语言通俗易懂,使文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
3.注意事项
其一、引用在古诗中经常运用到,但古诗中的引用叫用典。一般说来,我们并不将用典归于修辞手法的范畴,而是将之归入艺术表现手法的门类之中。用典按引用典故的方式,可分为明典、暗典和翻典(反典);按所引典故的内容,可分为语典和事典。
其二、注意正引和反引。
正引又叫正用,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肯定的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场合。正引一般是用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
我们平时所说的引用,基本都是正引。
反引又称反用,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反用从形式上还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照录原文,然后对原文加以否定或修正;第二类是直接改动原文,使本文所用的意思与原文相反;第三类是引出原文的大意,然后再提出异议。
例句4: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后来的道学先生们,对于母亲,表面上总算是敬重的了,然而虽然如此,中国的为母的女性,还受着自己儿子以外的一切男性的轻蔑。(鲁迅《南腔北调集·关于妇女解放》)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是孔子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这世界上,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怨恨。作者对这句话持否定态度,先引用这句话,接着马上对这句话作出评判,认为把女子和小人归在一起,是对女子极大的轻蔑。在要求妇女解放的时代,鲁迅先生反其意而用之,为妇女争取解放而大声疾呼。
【考题举隅】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又到一年端午时。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承袭了中华民族的农耕基因,浸染了儒家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端午节形成了吃粽子、划龙舟、插艾草、挂香囊等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与大众活动。端午囊括了中华民族最为传统的节日物语,赓续着祖祖辈辈薪火相传的文化方式,却能和当今的生活新风尚产生密切的关联:天然绿色的粽叶可以被反复使用,利于降解的特性使它不会成为大自然的负担;赛龙舟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休闲方式,正是全民健身的良好载体;撒雄黃、采菖蒲、挂艾叶等习俗的本质是灭虫消毒,符合“环保无残留”的健康生活理念。端午节有着中国人流传千年的衣食风俗、生活方式和文化记忆,依然能在今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