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10篇.pdf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10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中始

终所表达的意境。

2.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巧妙的构思描绘出西湖的风采神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以前一定有过旅游的经历。那么,大家都去过

哪些地方旅游?看见过哪些令你难忘的自然景观?

(明确: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使

他们能在头脑中出现直观的印象,同时锻炼他们对自然景物描写

的口头表达能力)

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它的景色异常秀美,吸引

着国内外许多人来此参观旅游。其时,不仅是现在,有一位古人

也早已经听闻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写西湖的诗篇,

诗的名字就叫——(生齐读本诗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

是——(苏轼)

二、理解诗句意思

1.让学生先齐读一遍,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

出诗歌的节奏。

2.读懂诗意。给出五分钟,请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准确解释

出全诗的意思。

3.找四位同学解释全诗,教师在旁作指导,纠正解释的不恰

当之处。

三、体会诗歌意境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在哪些天气状态下的景象?(明确:分

别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时的景色。)请说出诗中作者是怎样描

写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在描写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中的景色之后,西湖的美景

又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明确:美女西施)在诗中作者是怎

样描写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全文读完,询问学生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苏轼正

在杭州任通判,游览了杭州的著名景观西湖。诗人在西湖上饮酒

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于是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

湖在不同天气状态下的婀娜多姿。)

四、了解一些文学常识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著名诗篇。询问

学生对作者苏轼的了解,包括三苏“”,唐宋八大家分别指什么

(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

称“三苏”。唐宋八大家分别是: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韩愈,柳宗元)

五、教师总结全诗

全诗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第一、二句是诗人的实写,从初

晴,雨后两个角度描写了西湖美好的景色。第三、四句是诗人的

联想,他把西湖比作春秋美女西施,形象地写出了西湖的婀娜多

姿之态,刻画出了西湖的风采神韵。因此这首诗里来被认为是吟

咏西湖最出色的诗篇。也正因为本诗的出名,西湖也得了西子湖“”

的美誉。

六、作业布置

1.找出本诗中的名句,反复诵读,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读了

这首诗后的感受。

2.课外再去找找苏轼的.其他名诗,背诵,增加积累。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2

教材分析:《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

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

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

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

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

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

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

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

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

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

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

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

素养。

教学目标:1、认识

文档评论(0)

180****248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