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6篇
高三语文的复习教案精选篇1
一、学习目标
1.能指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能分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能根据题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规范答题。
二、知识梳理
(一)古诗词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等。
1.表现手法
抒情类: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描写类:动静,虚实,侧面烘托,细节描写,白描,乐景衬哀情)
其他:赋比兴,抑扬,对比,联想,衬托(正、反衬)
2.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偶夸张借代设问用典顶真等
3.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二)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
使深奥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表达委婉含蓄,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课前预习
(一)说说下列诗句的主要表现手法:
1.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抒胸臆)
3.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
4.杨柳岸晓风残月。(借景抒情)
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互文)
6.樯橹灰飞烟灭。(借代)
7.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白描)
(二)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借代,对比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借代,设问
3.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夸张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双关对偶拟人
5.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
6.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设问
7.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拟人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
亡的感慨,寓情于景,含蓄有味。(借景抒情)
2.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问: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为拂绿琴埃(典故)
四、考点剖析
《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一)试题类型(常见的有判断手法型、评析手法型、比较异同型)
1.判断手法型
全国卷一)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案: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其中“芳树”对“春山”,“花”对“鸟”,
“自落”对“空啼”。
归纳答此类题的步骤:
(1)呈现表达技巧的名称;
(2)解说表达技巧在诗词中的使用情况。
2.评析手法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该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第一步)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第二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欲别频啼四五声”赋予柳条藤蔓、黄
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
(第三步)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