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学的开山之作:《敖氏伤寒金镜录》.pdfVIP

舌诊学的开山之作:《敖氏伤寒金镜录》.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舌诊学的开山之作:《敖氏伤寒金镜录》!

公元1341年,我国第一部整理研究舌诊的专书——《敖氏伤寒金镜录》的问世,

标志着舌诊至元代已成为一个研究专题,从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舌诊学的开山之作

《敖氏伤寒金镜录》始于敖氏,但敖氏的名字与生平,无文献可考。本书原来只有十

二个舌苔图,后经杜本增补为三十六图。

杜本(1276-1350年),字伯原,号清碧,江西清江人。自幼好学,精通经史,曾

以南人处士被元朝征授翰林待制训奉大夫,人称杜学士。

他曾在武夷作幕僚,与朱丹溪交谊甚深。明·汪机《外科理例》中有杜清碧患脑疽,

丹溪为之诊视的记载。

舌诊虽在《内经》、《伤寒杂病论》里已有记述,以后又有《千金方》的《舌论》、

《明理论》的《舌上胎》等篇,但从其形式和内容来说,前者只能说是舌诊的起源,

而后者则可算是舌诊学的滥觞和雏形。

真正称得上舌诊学专著的,则当首推《金镜录》。它是一部前无古人,启迪后来之作。

杜清碧“抱独见之明”,第一个对舌诊在外感性疾病的辨证作用给予了充分估计,在

其自序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凡伤寒热病传经之邪,比杂病不同,必辨其脉、证,舌,

表里汗下之,庶不致误。”

他针对当时医界墨守仲景“平脉辨证”的局面,提倡凡外感疾病应以脉证舌相参来辨

证施治,实际是以舌为主,结合脉证来辨证施治,从而编写了这本《金镜录》。

“专以舌色视病”,确立了察舌辨证,“辨舌用药”的舌诊法则,独树一帜,使舌诊

成为一门比较完整而有系统的诊断方法,在我国舌诊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金镜录》是在金元时期祖国医学“新学肇兴”,竞相立说的学术空气激荡下,在张

元素“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学术观点之启示下所从事的创造

性著作。

他的“专以舌色视病”、“辨舌用药”的学术理论,可与金元四家在理论上的创见相

媲美。

《金镜录》不仅促进了“舌诊”学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温病学说的成长,也有很大

贡献。

明清两代出现的舌诊书如《伤寒观舌心法》、《伤寒舌鉴》以及叶天士《外感温热篇》

中的辨舌论治理论等,都是在《金镜录》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

2奠定舌诊学基础

《金镜录》全书以图谱形式(原书本为彩色舌图,后来,薛己“恐其久而色渝”,始

改用文字注明色彩),介绍了36种病理舌象,包括舌质图4种,舌苔图24种,舌

质兼舌苔图8种。

其论舌色有:本色、淡红、红、纯红、青5种;

舌形有:裂纹、红星、红点3种;

苔色有:白、黄、灰,黑4种,且有深浅微甚,单一与兼杂之分;

论舌的形质有:滑、干、涩、刺、偏、全、隔瓣7种。

外感疾病的舌苔变化,已基本具备。

图下有文字说明,以论述舌象为主,联系伤寒热病,兼及内科杂证,而阐明其病理机

制,并结合脉证以确定治则,提供治法方药,并据此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预后转归,

内容丰富,议理精辟,图文对照,法浅用宏。

它不仅继承了《伤寒杂病论》的舌诊,更重要的是由于临床实践而予以新的发展,奠

定了察舌诊病的基础。

伤寒、热病都属外感致病,苔乃邪气抟聚而成,故其寒热虚实之机,表里进退之象,

必现于舌。因之,欲辨其证,必验之于舌。

外感病首先要辨别表里,白苔为表,黄苔为里。

在《金镜录》以前,一般均以《伤寒论》中恶寒发热脉浮为表证,发热不恶寒脉数为

里证,这种单凭脉证辨证,显然是不够临床实践的需要。

《金镜录》在第1舌“白胎舌”下指出:“舌见白胎滑者……乃少阳半表半里证也”;

第13舌云:“舌见根白尖黄,其表证未罢”;第21舌云:“舌有黄心色者,必初

白苔而变黄色也,皆热已入胃”,已初步提出“白苔主表”、“黄苔主里”的见解,

为临床表里辨证提供了新的客观依据。

《金镜录》察舌辨寒热虚实,是以舌质和苔色相结合来分辨的。

舌红、苔黄主实热。如“舌见红色,热蓄于内也”(第2舌);“舌见黄色者……热

已入胃”(第21舌)。

舌白、苔滑属虚寒。如“舌左见白胎滑者,此脏结之证”(第24舌),此舌图注明

舌质为“本色”,可能是指白色。

舌质淡白而苔又白滑,其为阳虚寒凝之证无疑。

黑苔则是重危之证,有热有寒。如《金镜录》自序中说:“若见舌苔如漆黑之光者,

十无一生,此心火自炎与邪热二火相乘,热极则有兼化水象,故色从黑而应水化也”;

第12舌下则云:“舌见黑色,水克火明矣”;第11舌又云:“舌见红色内有黑纹

者,乃阴毒厥于肝经”。

他把黑苔的形成分析出有“火极似水”之热证和“水克火”的寒证两种不同机理,其

理至明。

但外感病中寒证究属少数,而热证为多见,如第3、6、7、10、14、

文档评论(0)

151****63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大专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