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现象学视域下人工智能对教师角色的重塑.pdfVIP

技术现象学视域下人工智能对教师角色的重塑.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技术现象学视域下人工智能对教师角色的重

作者:韦妙何舟洋

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20年第09期

摘要[]在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的全新教育场域中,如何重新界定教师的存在价值和角色

定位已成为推动未来教育发展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从技术现象学的“人—技术”理论分析

框架出发,将教师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关系划分为“具身关系”“解释关系”“它异关系”“背景关系”

四种不同的意向性结构,进而审视教师角色在智能教育生态下的多重转变:应从“人技分離的

教学者”转变为“人技合一的导学者”,发挥教育智慧作用,提升教育价值;应从“教育数据的分析

者”进化为“学生心灵的对话者”,重视与学生心灵对话的情感教育;应从“机械工作的奴役者”成

长为“高级智能的唤醒者”,勇敢承担机器无法胜任的工作;应从“教学效率的追求者”回归为“教

育本质的探寻者”,避免陷入功利化和工具化的教育歧途。

关键[词]技术现象学;人工智能;人与技术关系;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韦妙(1983—),男,湖北黄冈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的

相关研究。E-mail:********************。

一、引言

2019年5月,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在北京举办以“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教

育:引领与跨越”为主题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会议提出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在教师政

策框架内动态地审视并界定教师的角色及其所需能力[1]。人工智能工具要素的介入,影响着

教师长久以来对教育的理解、判断和追求,在为教师赋能的同时,也在倒逼其进行角色重塑。

在全新的教育场域中,教师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教师的角色究竟如何重塑?有学者提

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将从“全才”转为“专才”,从“教练”转为“导师”[2];有学者认为技术与

人之间是“器”与“道”的关系,人工智能与教师之间是“助手”与“师傅”的关系[3];有学者提出教师

需扮演好数据分析者、价值引领者、个性化学习指导者等角色[4]。

既有研究虽然提出了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师角色的多重转变,但对教师与人工智能技术

的关系未深入展开理论辨析,对技术变迁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化缺乏动态认知,

未能全面地揭开人工智能重塑教师角色的价值规律和学理逻辑。在技术现象学“人—技术”关系

的理论视角下,人工智能技术重塑教师角色的关键是厘清教师与技术之间的共生关系和演进规

律。只有充分辨析二者的关系,以多维视角审视人工智能技术场域下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才能准确预测未来教师的存在方式和角色职能,从而建立起多元、开放、和谐、共生的“教师

—技术”生态观。

二、理论基础

(一)技术现象学理论概述

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流派纷至沓来,现象学以其独特的先验还原方法对技术进行透19

视,形成了技术现象学(TechnologyPhenomenology)思想。人在使用技术与世界打交道时,

知觉被技术物“干预”和“调整”,这既是知识产生的基础,又会对人所获事物带来非中立性的改

变[5]。胡塞尔(Husserl)的先验主义哲学在现象学中起奠基作用,海德格尔(Heidegger)在

《存在与时间》中揭示了现代技术的本质为“座架”(Go-stell),它作为人认识世界的中介有促

逼、订造的作用[6],形成了“人—技术—世界”的现象。阿尔伯特·鲍尔格曼(AlbertBorgman)

在《技术与现代生活的特征》中认为,技术对生活世界(LifeWorld)起到“展现”和“遮蔽”的

作用,并提出设备范式的概念用以解释“人—现代技术—生活世界”的关系[7]。

唐·伊德(DonIhde)继承和发展了胡塞尔、海德格尔和鲍尔格曼的技术哲学思想,成为

技术现象学流派的典型代表。他在《工具实在论: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界面》中认为,技术

是人认识世界的中介[8],具有“形式指引”或“指向结构”的作用,此时技术的意向性是“以技术

为中介的意向性(TechnologicallyMediatedIntentionality)”,强调技术在揭示世界时起到的“居

间”(Mediation)作用,从而形成以“人—技术—世界”为雏形的四种意向性公式,用以解释

人、技术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这里“→代表”人的意向性,“—”代表共生关系,“()”表示括号

内为一个统一体)。

第一,具身关系(Em

文档评论(0)

150****257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