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性粒细胞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一)--第1页
中性粒细胞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一)
★冲锋献阵★
“本文为2018年10月发表在《ThrombRes》杂志上的一篇综
述类的文章。该文章为目前关于中性粒细胞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所起作
用机制方面必威体育精装版最全的综述。受篇幅限制,本文将分3-4期连载,敬
请广大读者持续关注。在此,也对颜清老师的辛苦编译,表示感谢。”
概况
2010年,血小板、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和单核细胞被报道参与
血栓形成过程。在此之前,尽管种种迹象表明中性粒细胞在血栓形成
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仍存争议。
过去十年中,随着几项相关研究的进展,中性粒细胞在血栓形成
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观点也逐渐被大家所认可。中性粒细胞可通过
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捕网(NETs)促进病理性动、静脉血栓或“免疫性
血栓”形成,而在脓毒症和恶性肿瘤等病理情况时,中性粒细胞胞外
中性粒细胞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一)--第1页
中性粒细胞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一)--第2页
捕网就成为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此外,血细胞衍生的微粒,包括中性粒细胞的微粒,与血栓的形
成有关。最后,中性粒细胞中炎性小体的激活确定了其另一个在血栓
风险形成中起驱动作用的重要机制。
了解中性粒细胞在血栓形成中的这些作用,可能为今后开发不影
响止血的新型抗血栓药物铺平道路。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胞外捕网微粒
炎性小体血栓形成免疫性血栓形成
前言
止血是维持血液流动、防止血管壁损伤后失血的生理过程,而血
浆中的细胞成分(血小板、白细胞、内皮细胞)和凝血蛋白在整个过程中
起到重要作用。虽然这个体系平时“不动声色”,可一旦血管损伤,
就会被迅速激活并诱导产生血栓。
血栓问题可能是致命的(仅次于心肌梗死、卒中),所以更好地了解
和控制这一过程中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对新治疗方法的研发至关重要。
1856年,Virchow首次列举了导致血栓形成的三个诱发因素:血液高凝
性、血流瘀滞和血管壁异常(Virchow的血栓三角,见图1)。
中性粒细胞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一)--第2页
中性粒细胞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一)--第3页
图1.血栓形成的血栓四角。
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是基于Virchow的三联征,包括瘀滞、高凝
和内皮功能障碍。大量的数据表明,免疫失调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扮演
着重要的第四种角色,因此值得被纳入潜在的“血栓四角”。NET=中
性粒细胞胞外捕网。
当时,相关的细胞机制尚不为人知。1881年,Bizzozero首次描
述了血小板及其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近一个世纪后的1964年,
Davie、Ratnoff和Macfarlane同时报道了在形成纤维蛋白凝块时各
种凝血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顺序。
因此,血小板和血浆蛋白的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血栓形成
被认为是凝血因子、抗凝血因子和纤溶机制的紧密平衡被后天或遗传
的危险因子破坏的结果。从2005年开始,我们才对血栓的形成过程有
所理解,当时Gross等人报道白细胞在受伤后2-3分钟被聚集到一个
正在生长的血栓中,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Darbousset等人证实了这一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Unit 1 Reading1 同步课时练习2022-2023学年牛津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下册.pdf
- 2023年山东省实验中学高考物理二模试卷+答案解析(附后).pdf
- 中职餐饮行业毕业实习报告总结600字5篇.pdf
- 2022年湖南省娄底市全国计算机等级计算机基础及MS Office应用真题(含答案).pdf
- 2023年中级软考《信息安全工程师》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叁(带答案)试卷号:8.pdf
- 人教版二年级下数学第六单元第6课《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案.pdf
- “双减”背景下农村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pdf
- 2023年山东省安全员考试题库附答案(推荐).pdf
-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说课稿.pdf
- 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学Z第三次作业.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