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六国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pdfVIP

高中语文_六国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_六国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第1页

一、导入

《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诸多典籍中也说: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旧唐书魏征传》载: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二、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了解历史上有关六国灭亡原因的看法,并进行思考。

3.结合作者所处时代特征,了解本文写作目的,并培养关心时事,关注国家命运的家国情怀。

三、文本探究

(一)苏洵《六国论》——理清脉络,精准把握观点

1、大家已经通过自学和我们上节课的释疑解决了字词障碍,我想各位对文章大意也应

该有了大致的印象。请问,苏洵六国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作者是怎么论证这一观点的?

(两个分论点:赂秦者和不赂者)

3、那作者是采用什么论证方法写赂秦者这一部分的呢?

(先是四组对比:

一是秦以攻取之外与战胜而得之间的比较,

二是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之间的比较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固不在战矣,暗含着的意思就是都不是靠打仗得到或者失去的

三是六国的先祖父与子孙之间的比较,古今对比,写出对土地的珍惜与不珍惜

四是暴秦之欲无厌与诸侯之地有限之间的对比,

最后作者以一句古语作为小结,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4、有没有补充的?接下来我们看作者是怎么写不赂者这一部分的呢?

(先分别说齐燕赵三国的灭亡原因,最后总结;先谈的是史实,后作的是假设,假如齐

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5、赂秦者,乃是饮鸩止渴;不赂者,乃是唇亡齿寒。针对两个分论点,作者最后说: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总之,作者苏洵认为,六国灭亡,一言以蔽之,败在一个

“赂”字。

(二)苏轼、苏辙、李桢的《六国论》

1、关于秦与六国的是是非非,历史上很多人都加以论述,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只

是以《六国论》为题的就有四篇,分别是昨天预习的苏轼、苏洵、苏辙三父子和李桢,下面

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他们的观点,哪个小组想到了可以直接写到黑板上,

想好一篇就可以来写。

方式:(1)小组讨论

(2)小组派代表把观点写到黑板上

(3)小组派代表说明理由

(4)引导学生精准把握

(三)各抒己见

同样的一个历史,不同人的眼里看到的就是不同的东西,这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千个

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你是怎么看待六国灭亡原因的呢?

四、由古及今

(一)苏洵的写作目的

我们可以看出来,历史上,对于六国缘何灭亡,可谓是众说纷纭,皆有合理之处,那为

高中语文_六国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第1页

高中语文_六国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第2页

何苏洵坚持把观点设置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呢?

1、PPT: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

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

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

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

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明确: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7****55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