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常考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归纳整理.docx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常考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归纳整理.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考常考虚词梳理

一、之:“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词性

用法及意义

课内例句

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①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②当求之于上流(《河中石兽》)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④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⑤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件事”等

①但微颔之(《卖油翁》)

②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⑤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助词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有时不译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②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③春冬之时(《三峡》)

④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⑤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③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送东阳马生序》)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马之千里者(《马说》)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①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鹏之徙于南冥也(《北冥有鱼》)

④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⑥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音节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

①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

②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④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⑤由此观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前”“后”“外”等词前,表示对时间或方位的限制,不译

①文帝之后六年(《周亚夫军细柳》)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③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

④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动词

用在表示处所的词语前,译为“去、到、往”

①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②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而:“而”字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转因果;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面表修饰。

词性

用法及意义

课内例句

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与”或不译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②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或不译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②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③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⑤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博学而笃志(《〈论语〉十二章》)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③而承天子之宠光(《送东阳马生序》)

④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表示修饰(方式或状态),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①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②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③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④执策而临之(《马说》)

⑤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⑥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⑦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却”“可是”“但是”等

①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④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⑤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

与“已”连用,构成常见搭配“而已”,多用于句末,译为“罢了”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

用在某些时间词的后面,表示对时间的限制

①俄而雪骤(《咏雪》)

②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三、其:“其”字可代“他”,近指远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副词反问译“难道”,还有祈使和推测;连词假设和选择。

词性

用法及意义

课内例句

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们(的)”

①回也不改其乐(《〈论语〉十二章》)

②恐前后受其敌(《狼》)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⑤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

指示代词,“这”“那”“其中的”

①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河中石兽》)

②其间千二百里(《三峡》)

③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④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⑤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习习教学真题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提供中小学教学服务,擅长课件、单元试题、期中期末试题、中考模拟试题等等资源开发。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