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弃妇诗与逐臣诗的文化关联:《氓》《离骚》联读.pptx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课件:弃妇诗与逐臣诗的文化关联:《氓》《离骚》联读.pptx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弃妇诗与逐臣诗的文化关联;中国文人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于是,中国古代有两种诗很盛行——“弃妇诗”和“逐臣诗”。

《诗经》中的弃妇诗作为中国弃妇诗的源头,为这类诗歌建立了一个极高的起点,《氓》写出了女性面临婚姻裂变的状态——女性属弱的哀叹与毅然的放弃。而逐臣文学发端于屈原,并与整个封建社会相始终。逐臣文学取得辉煌成果的主要原因是作者具有激荡的感情、强烈的创作冲动和长达数千年的丰厚累积。

本堂课,我们以《氓》和《离骚》为例探究这两类诗歌的文化关联。;一、预习任务;邶风·谷风;二、探究任务;探究1:阅读《氓》和《离骚(节选)》,比较两首诗的内容题材,品味两首诗抒发的情感,说说这些情感中最可贵之处。可参考下面的表格。;探究2:概括《氓》和《离骚(节选)》中的两位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并结合下面的补充资料,说说两者的相似点。可以参考下面的表格;补充材料:

《周易·坤卦·文言》释“坤”曰:“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孔颖达《正义》:“欲明坤道处卑,待唱乃和,故历言此三事,皆卑应于尊,下顺于上也。”;建议:

(1)概括形象特征时注意包括外在特点和内在特征,着重于内在特征的概括

(2)结合补充材料,主要关注两主人公的身份、地位

(3)相似之处要概括全面;探究3:《卫风·氓》和《邶风·谷风》两首诗皆以第一人称的弃妇口吻和六章的篇幅叙写被弃遭遇,请阅读这两首诗,结合下面的补充材料,探讨弃妇被弃的原因。阅读《离骚(节选)》,结合《屈原列传》,探讨屈原被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比较两者被弃(逐)的原因有哪些相似之处。;补充材料:

《毛诗·序》:“《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

《毛诗·序》“《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

《韩非子·备内》:“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妇人事好色之丈夫,则身见疏贱,而子疑不为后。”;建议:

(1)此题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探讨全面,教师提醒学生需结合预习任务中《邶风·谷风》《屈原列传》和补充材料进行探究

(2)教师需要对诗中某些诗句进行文化性的解读,如“宴尔新婚,如兄如弟”、“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让学生明白背后的深层原因

(3)原因相似点要尽量多角度探寻;探究4:根据前面的探讨,结合《氓》《离骚(节选)》两首诗歌,探讨弃妇诗和逐臣诗的关联,可以参考表现形式、内容风格、结构形态等角度进行探讨。;建议:

(1)此题难度角度,教师需要进行引导,探究题干中提示的三个角度即可

(2)如学生学有余力,可以探讨更多的角度,进一步研讨弃妇诗与逐臣诗的文化关联

;展示与分享;5、搜集与整理:班级分组合作,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更多的弃妇诗和逐臣诗并进行赏析,形成《弃妇诗与逐臣诗赏析汇编》,在班级进行分享;建议:

(1)分组分任务: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时段(如按照朝代),查找具有代表性的诗歌

(2)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赏析

(3)全班共同探讨,交流,补充,完善,形成探究成果

(4)汇编成册,统一格式;三、部分参考提示;探讨1;探究2;探究3:参考;;相似之处:

高度的权力持有是导致弃逐事件发生的关键因素。由于持有权力,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故无论在家庭宗亲层面还是国家政治层面,为人夫、为人君者都可予取予夺,为所欲为,而很少受到道德、法律的限制,由此自然导致其私欲的膨胀,以致屡屡发生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爱听谀辞、排斥异己的行为;由于夫、君持有绝对的权力,为人妇、为人臣者便不能不一再压抑自我人格,以恭谨、服从为第一要务,久而久之,这种服从便内化为自我心性的一部分,形成强烈的依附意识,即使无罪被弃,也只能发出悲怨的呼号,而难得反抗的行动;由于权力所在也就意味着利益所在,自然导致以色貌、谀辞取胜的第三者和夤缘附势的奸佞之徒纷至沓来,向夫、君大进谗言,誉邪害正,由此导致大量弃妇、逐臣事件的发生。;探究4;;探究5:示例;赏析:《邶风·柏舟》一诗主题,历来争论颇多,迄今尚无定论。《鲁诗》主张此诗为“卫宣夫人”之作,说:“贞女不二心以数变,故有匪石之诗。”(刘向《列女传·贞顺》),《韩诗》亦同《鲁诗》说(见宋王应麟《诗考》)。《毛诗序》则说说:“《柏舟》,言仁而不遇也,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南宋朱熹作《诗序辩说》,力主《柏舟》为妇人之诗。今人之《诗经》选注本、译注本各有所本,或主男著,或主女作。;归结起来,这首诗有两种说法:

一是逐臣诗:《毛诗》认为它“言仁而不遇也”。说主人公是位正直的男子,在朝廷中却遭到怀疑、

文档评论(0)

冰尚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