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实践的现象学思考.pdf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

高校德育实践的现象学思考

楼艳

[摘要]高校德育实践是高校在面对现代性问题中重建青年精神生活的核心尝试,

是建构新时代道德生活和共同价值的基础。当前高校德育实践存在德育主体的迷失、德

育实践路径的缺失以及道德目标的异化三个问题。文章从现象学的第一人称经验亦即

主体维度和交互主体性建构,回到生活世界,道德情感的现象学三个角度入手,探讨如何

借鉴经典理论克服上述问题,构建高校德育共同体,尝试在操作层面上提出行之有效的

应对方法。

[关键词]高校德育;现象学;生活世界;交互主体性;德育共同体

G410A1001–8182202205–0195–06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当代高校德育实践囊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不仅是

高校德育教与学的重要环节,也不仅只着眼于大学生个体的德性养成,而且是高校在面对现代性问题中

重建青年精神生活的核心尝试,势必从高校辐射全社会,成为建构新时代的道德生活和共同价值的基础。

现象学运动发端于20世纪初,作为一种哲学方法和问题视角在当代哲学中影响巨大。现象学的根本

动机在于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和当代科学意识形态,旨在重建全面的人类精神生活。在现象学的视野下,意

识建构、身体、发生性、情感、伦理价值、审美、存在经验等众多论题得到了全新表达,道德和伦理价值、道

德教育在此框架下也有了新的诠释维度。因此,在当下德育工作的设计和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从现象

学中寻找理论启发。在现象学视野下审视和开展德育工作,构建高校德育共同体,可以清晰地洞察和把

握德育工作的内核精神。本文从现象学的第一人称经验亦即主体维度和交互主体性建构、回到生活世界、

道德情感的现象学等三个角度入手,探讨如何借鉴经典理论,克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德育主体迷失、

德育实践路径缺失以及道德目标异化等三个普遍问题,并尝试在操作层面上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

一、高校德育中主体维度的恢复

“德育主体迷失”问题已成为当下高校德育实践中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德育实践中,无论是

施教的主体还是受教的客体,都被不同程度地抽象为无个性的个体,其丰富的主体维度被遮蔽,造成了主

体的虚无。相应地,主体所处的交互主体结构也被忽视了。德育主体的迷失会使德育工作流于教条化和

表面化。其一,德育工作者陷入迷失的状态,表现为德育工作者自身德性养成和积累不足而不能达到“学

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境界;习惯以“美德袋”式的德育方式将学生当作知识传授的客体;不能很好地理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2021年度课题“高校党务工作

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ZT210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教育强国进程中高校党务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研

究”(21YJC710047)

作者简介:楼艳,浙江义乌人,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副教授。

195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解把握“教育精微”而不善于启迪引导学生,由此导致德育患上了“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的“现

代综合征”。其二,学生的主体性被遮蔽,德育内容大多偏重理论和原则灌输,致使德育逐渐远离其赖以

存在的日常生活和真实体验,有些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得不到满足,其道德认知特点被遮蔽,主体性、自

主性被漠视,因此缺乏对德育的主动思考和探索。其三,师生关系中交互主体性的缺失,“教师主体,学

生客体”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依然顽固,“独白式”德育使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对话和交流,

文档评论(0)

经典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