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儒墨道德观之分歧.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议儒墨道德观之分歧

——兼论墨家道德观的现实意义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综一班吴启东20110001024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这一时期活跃在学术上的流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相互争论不休。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后世受到统治阶层的顶礼膜拜,然而当时,孔子的学说受到了其他一些流派的批判。而墨子是“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1,从不同角度抨击了孔子的学说。儒家的第二位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也回击了墨子的批评。儒墨的矛盾成为当时最尖锐的矛盾。而“仁爱”、“兼爱”分别是两家思想的核心,所以两家的根本分歧在于道德观上。孔孟一直备受推崇,至今仍有巨大影响。墨家虽一度成为显学,但因封建统治阶层的排斥而逐渐衰微。然而与儒家相比,墨家的道德观具有更大的价值,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先秦时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在儒家中并非主流,在后世也为儒家的传承者所忽视,故不列入讨论范围。

【关键词】道德爱义利观

一、先秦儒墨两家的道德观

(一)墨子的“兼爱”说

1.“兼爱”的背景

触发“兼爱”的直接原因,是春秋时的连年战乱。普通平民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哀鸿遍野。墨家出身游侠,是平民阶层的代表,为了维护平民和弱小国家的生存要求抗争。墨子提出“兼爱”学说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制止战乱,保护弱小者的利益。墨子认为天下战乱“皆起不相爱”,故提出了的“兼爱”主张。

2.“兼爱”的对象

在墨子看来,“兼爱”应当爱无差等,对象应当是全体社会成员,不只是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一国以利其国”(《墨子·兼爱上》),正是由于人们只爱自己,只爱其家,只爱其国,才会有引起争乱。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人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若此则天下治”(《墨子·兼爱中》)。总而言之,爱必须不分亲疏。

3.“兼爱”的原因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一种带有功利主义的思想。墨子是平民阶层利益的代表。与崇尚礼乐的儒家不同,平民阶层更加关心自己切身的物质利益。所以墨子提出“兼爱”观点,更多也是出于维护平民和弱者利益的考虑。墨子认为,出于私利而损人利己的行为不仅不能得到利益,反而会付出代价,而关爱他人也能得到他人的关爱,获得回报。“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所以“天下兼相爱则利,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中》)。这都标明,“兼爱”是出于功利的目的。

(二)儒家孔孟的“仁爱”说

1.“仁爱”的背景

西周初期,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而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按照亲疏等级层层分封并相应地制定礼乐制度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春秋时期,生产力迅速提高,社会阶层更替加快,新贵族要求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而破坏旧的等级制度,造成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认为等级的破坏是由于人们血亲情感的淡薄,因此高扬血亲情感,创立了仁学2。

2.“仁爱”的对象

孔子是维护传统的保守派,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而痛心疾首,怀念日渐式微的贵族等级制度,故“仁爱”也不可能平等的覆盖社会全体成员。孔子认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孟子也说:“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孟子·滕文公上》)人有亲疏,爱有厚薄,“仁爱”必须突出“亲亲”这个中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提倡“仁爱”也不忘人与人的等级壁垒。所以“仁爱”也是有等级之分的。

3.“仁爱”的原因

孔孟的义利观与墨子截然相反。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正是对“利”的追求破坏了仁义。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行仁爱只能纯粹出于道德的考虑,否则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也是不义。哪怕是明知不会有所成就,也要“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孟子进一步解释了这个问题,提出了人性本善的学说。人性中本来就具有仁、义、礼、智“四端”,所以行“仁爱”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发展出来的。所以孟子说“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人应该放弃私利,已达到社会的公义,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3。

局面。然而儒家出于维护等级制度和礼乐制度的需要,将“利”视为洪水猛兽而加以排斥。但人性中有与生俱来的自私的一面,人对于空气、水、食物的需求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于其他物质利益的追求也是人性之中固有的,即使孟子将其看作兽性,这个所谓的“兽性”也不可能人为地消灭。人类漫长的历史,从原始文明到现代文明,一代代人永不止息的奋斗,归根结底不都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

文档评论(0)

139****947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