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学·水利建设蓬勃发展期(三国至唐宋)——水利基础理论与技术的完善和成熟·水利科学技术的完善.pdfVIP

水利学·水利建设蓬勃发展期(三国至唐宋)——水利基础理论与技术的完善和成熟·水利科学技术的完善.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利学·水利建设蓬勃发展期(三国至唐宋)——水利基础理论

与技术的完善和成熟·水利科学技术的完善

水利学·水利建设蓬勃发展期(三国至唐宋)——水利基础理论与技

术的完善和成熟·水利科学技术的完善

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和不断完善促进了水利科学技术的进步,这

一时期,传统的水利科学技术进入了它的成熟期。

1.基础河工理论的萌芽和成长

古代河工基础理论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有关河流水位的观测、

汛期涨落规律、流量计算、河流泥沙理论等方面。

(1)古代的水位测量

水位概念起源很早,实施水位测量始于秦代的都江堰工程。据公

元345年成书的《华阳国志》记载,李冰修都江堰时,“于玉女房下

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约定);水竭不致足,盛不没

肩”。这三尊石人就是人形水尺,肩和脚就是水尺刻度。这个水尺所

表明的是,如果水面浅至石人脚,灌溉水量就会不足;当江水涨到石人

肩,灌区将会发生洪水灾害。可见,这里水尺读数就不只是水位的概

念,也代表了水量的大小。也就是说,由于都江堰进水断面和河底坡

降相对稳定,因而从水位的高低可以预测灌区灌溉水量的丰欠。这是

堰流理论最早的实际应用。宋代都江堰水尺移至宝瓶口的离堆上,称

为水则。水则共十划,“水及六则,流始足用;过则从侍郎堰减水河泄

而归于江”。1765年在宝瓶口重新建立水则,总计二十四划。春耕时

若要用水充足,水位应及十三划,这个水则一直应用到现在。

除都江堰水则外,宋代在我国北方和南方的水利工程中普遍实用

水则。例如北宋在今海河流域下游地区有一系列洼淀。当年洼淀主要

服务于防止辽兵入侵的军事目的,因此需要维持一定水深,以达到深

则不可行船,浅则难以徒涉。为此,景祐二年(1035)在雄县设立水则,

以便人为控制洼淀的蓄泄。在南方,水则应用更为普遍。在太湖苏州

垂虹桥附近,宋代有两个著名的水则,其中左水则碑是专门记录特大

洪水的。据1564年出书的《吴江水考》记载:“水在一则,则高低田

俱无恙;过二则,极低田淹;过三则,稍低田淹;……过七则,极高田俱

淹。”当时左水则碑只记录有两次特大水灾,一次是南宋绍熙五年

(1194)大水淹到第六则;另一次是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大水淹到第七

则。另有一个右水则,碑上刻有十二月,每月又分上中下三旬,是用

来记录一年之中各旬水位的。1120年北宋朝廷规定:在太湖流域天然

河湖和水利工程附近,都要修建水则。吴江水则碑也是始于这一年的。

其时,水位观测员称“较水者”。

黄河上用于防汛的水则称作“水志”。乾隆三十二年(1765)在陕

州(今三门峡市)黄河万锦滩、巩县洛河和武陟沁河木栾店设水志桩,用

于水位测量并据以向下游报汛。永定河上在这一时期也设置了水志桩。

古代江河两岸崖壁上多刻有洪水和枯水的印记。这些印记是历史

洪水和枯水的重要资料。例如长江干支流两岸现存洪水题记近千,枯

水题记也有三百多条。其中以四川涪陵白鹤梁最著名。白鹤梁是长江

中出露的基岩,只有长江枯水时才显露出来。其上刻有自唐广德二年

(764)以来一千二百多年间的枯水题记一百六十三处,据此而取得的长

江历史洪枯水流量的研究成果,已在葛洲坝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得

到应用。

(2)流量计算

流量是流速与过水断面面积的乘积。对于河流、渠道等明渠来说,

流速主要取决于坡降、糙率等要素。过水断面与流量的关系比较直观,

古人早有认识。对于比降与流速之间的关系则知之较迟。大约在二千

五百年前战国时代成书的《管子》中提出了渠道比降的概念。北宋元

丰二年(1079)在进行汴渠改建的工程论证中曾比较洛水、汜水、索水

的水量能否满足汴渠航运的需要。首先比较过水断面面积,实测结果

是,上游来水的河道断面之和为2136平方尺,比下游汴渠断面多974

平方尺。其次进行流速比较,当年只注意到“以河、洛湍缓不同,得

其赢余可以相补”,引进了流量概念,但只有定性描述,而缺乏精确

测量。这是流量计算的最初形式。

明末清初,流量测验有了显著的进步。康熙皇帝对于数学和测量

学有较高的造诣。据《东华录》记载,康熙三十一年(1692)它提出流

量的测量方法是:“算术精密,即河道闸口水亦可算昼夜所流分数。

其法:先量闸口阔狭,计一秒所流几何,积至一昼夜,则所流多寡可

以数计矣。”其中闸口阔狭是过水断面。一秒钟水流距离是流速。但

流速的测量方法仍未见说明。

《数理精蕴》、《数迪》相继表述流量施测方法是,把一木板置

于河

文档评论(0)

lzy5536lz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