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浮池的设计教学教材.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气浮池的设计

精品资料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PAGE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PAGE11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PAGE

环保设备设计与应用课程设计

目录

第一章 设计任务书 3

1.1设计题目 3

1.2设计资料 3

1.3设计内容 3

1.4设计成果 3

第二章 设计说明与计算书 4

2.1设计原理及方案选择 4

2.1.1设计原理 4

2.1.2方案选择 5

2.2设计工艺计算 6

2.2.1供气量与空压机选型 6

2.2.2溶气罐 7

2.2.3气浮池 7

2.2.4附属设备 9

第三章 参考文献 11

设计任务书

1.1设计题目

加压溶气气浮设备的设计(平流式)

1.2设计资料

某工厂污水工程拟采用气浮设备代替二沉池,经气浮实验取得以下参数:溶气水采用净化后处理水进行部分回流,回流比0.2,气浮池内接触时间为5min,溶气罐内停留时间为3min,分离时间为15min,溶气罐压力为0.4Mpa,气固比0.02,温度30℃。设计水量780m3/d。

1.3设计内容

(1)确定设计方案;

(2)气浮设备的设计计算;

(3)系统设备选型,包括水泵、溶气释放器、溶气压力罐、空压机及刮渣机等;

(4)计算书编写,计算机绘图。

1.4设计成果及要求

(1)设备工艺设计计算说明书;要求参数选择合理,条理清楚,计算准确,并附设计计算示意图;提交电子版和A4打印稿一份。

(2)气浮系统图和气浮设备结构详图(包括平面图、剖面图);要求表达准确规范;提交电子版和A3打印稿一份。

设计说明与计算书

2.1设计原理及方案选择

2.1.1设计原理

气浮过程中,细微气泡首先与水中的悬浮粒子相粘附,形成整体密度小于水的“气泡——颗粒”复合体,使悬浮粒子随气泡一起浮升到水面。由此可见,实现气浮分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在水中产生足够数量的细微气泡;二是必须使待分离的污染物形成不溶性的固态或液态悬浮体;三是必须使气泡能够与悬浮粒子相粘附。

气浮法的净水效果,只有在获得直径微小、密度大、均匀性好的大量细微气泡的情况下,才能得到良好的气浮效果。

(1)气泡直径气泡直径愈小,其分散度愈高,对水中悬浮粒子的粘附能力和粘附量也就愈大。

(2)气泡密度气泡密度是指单位体积释气水中所含微气泡的个数,它决定气泡与悬浮粒子碰撞的机率。由于气泡密度与气泡直径的3次方成反比,因此,在用气压受到限制的条件下,增大气泡密度的主要途径是缩小气泡直径。

(3)气泡的均匀性气泡均匀性的含义,一是指最大气泡与最小气泡的直径差;二是指小直径气泡占气泡总量的比例。大气泡数量的增多会造成两种不利影响:一是使气泡密度和表面积大幅度减小,气泡与悬浮粒子的粘附性能和粘附量相应降低;二是大气泡上浮时会造成剧烈的水力扰动,不仅加剧了气泡之间的兼并,而且由此产生的惯性撞击力会将已粘附的气泡撞开。

(4)气泡稳定时间气泡稳定时间,是将容器水注入1000ml量筒,从满刻度起到乳白色气泡消失为止的历时。优良的释放器释放的气泡稳定时间应在4min以上。

(5)溶气利用率,是指能同悬浮粒子发生粘附的气泡量占溶解空气量的百分比。常规压力溶气气浮的容器利用率通常不超过20%,其原因在于释放的空气大部分以大直径的无效气泡逸散。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将溶气压力提得很高,也不会明显提高气浮效果。相反,如能用性能良好的释放器获得性质良好的细微气泡,就完全能够在较低的溶气压力下使容器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从而实现气浮工艺所追求的“低压、高效、低能耗”的目标。

2.1.2方案选择

按照加压水(即溶气用水)的来源和数量,压力容器气浮分为:全部进水加压、部分进水加压和部分回流水加压三种基本流程。

在全部进水加压时,投入了混凝剂的原水加压至196~392kPa(表压),与压力管道通入的压缩空气一起进入溶气罐内,并停留2~4min,使空气溶于水。溶气水由罐底引出,通过释放器减压后进入气浮池。这种流程虽有溶气量大的优点,但动力消耗大,絮凝体容易在加压和溶气过程中破碎,水中的悬浮粒子容易在溶气罐填料上沉积和堵塞释放器。因此,目前已较少采用。

仅对部分进水加压,是从源水总量中抽出10~30%作为溶气用水,其余大部分先进行混凝处理,再通入气浮池中与溶气水混合进行气浮。这种流程的气浮池常与隔板混凝反应池合建。它虽避免了絮凝体容易破碎的缺点,但仍有溶气罐填料和释放器易被堵塞的问题,因而也较少采用。

部分回流水加压,是从处理后的净化水中抽出10~30%作为溶气用水,而全部原水都进行混凝处理后进行气浮

文档评论(0)

135****11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