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作业设计.docx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作业设计.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页共24页

目 录

一、单元信息 3

二、单元分析 3

(一)课标要求 3

(二)教材分析 4

知识框架 4

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目标 4

(三)学情分析 5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5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6

(一)理论依据 6

(二)设计思路 6

(三)设计亮点 7

五、课时作业 8

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 8

第一题 读图旨要:寻踪 8

第二题 观图知新:观迹 9

第三题 学史践行:再现 10

【本课评价设计】 11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2

第一题 识图学史 12

第二题 活学善用 13

第三题 巧手灵思 14

【本课评价设计】 15

第3课远古的传说 16

第一题 读图明史 16

第二题 巧问善思 17

第三题 知行合一 18

【本课评价设计】 19

六、单元质量作业 20

(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21

何以中华——必做题 21

一、单项选择题 21

二、材料解析题 23

何以中华——选做题 24

(二)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 25

聚焦“民族认同与学科认同”的单元作业设计

——以统编教材七上第一单元为例

一、单元信息

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历史

七年级

第一学期

统编人教版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

起源

单元组

织方式

t自然单元¨重组单元

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

第一单元第1课

2

原始农耕生活

第一单元第2课

3

远古传说

第一单元第3课

二、单元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标题是“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如下: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

本单元内容是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标题是“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如下: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不仅需要知道北京人等原始人类、遗址和传说的大致情况,掌握人类进化发展以及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过程等基本历史知识,还要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更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深化对“宅兹中国,何以中国”的认识,产生对中华文明的民族认同和对历史学科属性的认同。因此,学生在课堂和课后作业中要在基础知识之上,体会所学知识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课程标准在“教学活动建议”中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我国境内古人类遗址;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人的一天”。

(二)教材分析

知识框架

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目标

☆内容编排: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原始农耕聚落和远古传说,主要历史发展线索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随着进化和生产力的进步由群居生活发展为定居的农耕生活,之后逐步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随着私有制的产生、阶级分化的出现,部落联盟逐渐发展成为早期国家。

☆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经历了原始人类到定居农耕到部落联盟再到早期国家的阶段,能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农业发展、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其次,要让学生知道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和古代文献中记述的神话传说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方式,了解历史学科的二重证据法,认识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史料实证的学科特征。通过进行多样的跨学科活动探究,让学生对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做出的成就与体现的智慧产生温情与敬意1,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华夏历史感到自豪(家国情怀)。

1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引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页

(三)学情分析

本校学生在所属市区基础较好,课外知识较丰富,虽然第一次接触历史学科,但是小学阶段通过各种渠道有一定的历史认识而且具备一定的爱国情怀。不过由于知识渠道来源混杂,难免产生先入为主的偏差,而且毕竟第一次接触历史,民族认同和学科认同还比较缺乏。因此要注意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认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作业设计采取了作业分层的方式,利用了安徽的乡土资料,设计了丰富的拓展性作业,以期调动学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心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付费阅读后,再购买,只需补差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