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社会实践报告_1111171.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NUMPAGES1

【精品】社会实践报告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客家亲围屋情南昌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赣南客家文化调研实践团队2009年,我们的祖国迎来了她的六十年华诞,改革开放也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雨历程。

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的同时,理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祖国的六十岁生日献礼。

赣南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它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作为有形客家文化的代表与象征的客家围屋,被视为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葩,然而许多人对它仍旧知之甚少。

围屋是客家精神凝固的史诗,是客家文化生动的载体,值得我们去研究探寻并为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于是,心揣着对伟大祖国的祝福,肩负着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今年暑假,我们队八名成员(其中有五名来自赣南)走出校园,开始这次的龙南客家围之旅。

在去龙南之前,我们来到了赣州市赣县的客家文化城。

在这里,我们参观了客家宗祠、博物馆、艺术长廊等,从而对客家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最终聚居于闽、赣、粤交界的山区。

当地官员登记这些移民的户籍时立为客籍,称客家,此即客家人的由来。

客家人在长期迁徙和艰苦创业中,形成了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包容开放、团结奋进的客家精神,创造了敬祖睦邻、重教崇义、仁义礼智、颂诗放歌的客家文化。

他们是汉民族中具有语言文化和心理特质的一支重要的民系,是中华民族移民群体中优秀的分支。

赣南是客家人的摇篮,是当今客家的三大聚居地之一。

为了防御土匪、军阀等的侵扰,生活在这儿的客家人聚族而居,构筑起了高大、坚固、功能齐全的封闭式方形围屋。

赣南客家围与闽西土楼,粤东围拢屋同出一源,都为客家特色古民居。

而被称为中国客家围屋之乡的龙南县位于赣州市的最南端,在这块面积约16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至今仍矗立着376座各具特色的客家围屋,述说着客家人走过的风风雨雨,见证着客家人经历的潮起潮落。

7月5日我们到达龙南县城并在第二天找到了文化局的王馆长,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龙南围屋的整体情况以及几座比较著名的围屋。

一番寻访之后,我们把调研目标集中在杨村镇,因为那里的围屋数量较多,而且大部分还未被开发。

同日,我们被安排住进了杨村镇杨村村村委会,这不仅解决了我们的住宿问题,更巧的是,赣南最高围燕翼围就耸立在村委会的旁边。

在接来的几天里,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呆在燕翼围中,感受百年老屋的古朴与祥和,聆听屋里的人讲述围屋里的故事。

触摸着挺立了近360年的垣墙,走在铺满被岁月雕琢过的鹅卵石的巷道上,古井边的叮咚声仿佛从古时传来,带走了心中的浮躁,带来了心灵的平静。

大门边,老人们坐长长的石条上,用客家方言谈论着家长里短,脸上绽放着安详的笑容;围屋里,孩子们你追我赶,无忧无虑地经营着自己的少年时光,不时传来阵阵清脆的笑声:

古老的围屋仍然散发着不朽的魅力。

还有那千年不腐的杉木栏杆,密布的大小枪眼,粮食制成的可食墙体,环通四面的内走马廊,深埋地下的暗井......无不体现出客家先人的智慧与辛酸,把我们带回到那段浸润着客家人血与泪的峥嵘岁月。

围屋作为封闭、传统、自给自足的象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产物。

如今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客家人已经以一种昂扬的姿态走出围屋,去追求崭新的生活,而对于少数仍旧居住在其中的人们来说,围屋并不是禁锢他们思想的枷锁。

如果说早期人们搬离围屋是因为居住空间过于狭小(据说在文革时期面积仅仅1300平米的燕翼围里曾居住过上千人)的话,那么现在人们想走出去则是由于围屋这种相对落后(采光、通风、卫生条件跟不上,破损严重等)的居住环境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要求,但是经济压力是他们走不出去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这部分人中,年轻人大多出外打工或念书,家中的基本上都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

一位老奶奶告诉我们说:

我现在老了,也住惯了老屋子,不过如果有新屋住,我也

文档评论(0)

134****507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