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名师教案2 (1).doc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名师教案2 (1).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第一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一、设计思想

笔者以原电池的发现历程作为主线,从伽伐尼的生物电→伏打的电池→模拟实践→剖析原电池工作原理→水果电池探究构成原电池条件。新课程的实施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感悟大胆质疑、严谨求实、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并以此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与分享意识。在一系列合作实验、分组讨论、相互评价中完成教学设计。

二、前期分析

1、教材分析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注重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联系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的各种电池,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本节课内容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有更加深入的学习,因此本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学情分析

在学生学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之前已具有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等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微观原理分析能力和感性的实验体验,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和边讲边实验有效地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初步认识原电池反应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讨论等开放式的问题情景中体验科

学探究的乐趣,形成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伽伐尼的生物电理论到伏打电池到丹尼尔电池为主线,感受科学探究的艰辛。

四、教学策略设计

1、课堂主线的构建

情感主线(化学史)知识主线

伽伐尼青蛙实验(1780)

伏打电池(1800)铜锌原电池原理

各种新型电池原电池形成条件(水果电池探究)

从伽伐尼的生物电理论到伏打电池这一段从1780年到1836年长达56年的原电池化学史,蕴涵了伽伐尼从生活中的偶然发现到伏打的敢于质疑发展史,这一条主线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艰辛,更是让学生顺着前人的足迹,感受到化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蕴涵着化学知识。

2、实验设计

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需要增加学生实验的机会,尽可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因此本节课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

(1)有关课堂引入的实验设计

利用音乐贺卡和番茄,若干碳棒、牙签、锌片、铜片构成电池,让学生体会化学的神奇。有关原电池形成条件的实验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引入】电是自然界中令人敬畏的现象之一,可是人类拥有大智慧,不光学会了如何控制电,而且还学会了制备电。今天我们就是要沿着科学家的脚步来体验一下他们是如何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思维历程。

故事得要从两百年前说起,有一位意大利的生物学家伽伐尼在解剖青蛙的时候有了意外的发现。

【播放视频】1780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在做青蛙解剖实验

【观点投影】认为青蛙抽搐起因于动物体上本来就存在的电,并把这种电叫做“生物电”。此时学生的意见此起彼伏,有人认为这不是生物电。

【过渡】当时伽伐尼的好朋友也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是外界电。伽伐尼听后很气愤,指责伏打用电学实验进入了上帝的领域,亵渎了神灵。还好伏打是一个爱动脑筋又爱动手的人,他积极模仿青蛙解剖的环境,最后他找到非常有利的证据捍卫自己的观点。他发现了什么呢?我们也来模仿一下。

【实验投影】模仿、探究

第一步;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第二步: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

第三步: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个步骤。

【课堂过渡】伏打赢得了胜利,但并不开心,他在思考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引导学生善于提问、善于分析总结,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1)电流表为什么偏向铜?

(2)导线连起来后为什么铜极上有气泡?

(3)电极移动为什么电流表会有变化?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问题是探究的前提,学生在体验、实验、讨论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和内化。

【课堂投影】向学生展示原电池工作的微观机理,

【得出结论】原电池形成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分开在两极进行,还原剂所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给氧化剂。

【课堂过渡】伏打不断的更换电极材料和介质,试图寻找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实验探究】四个1小组,分别探究原电池形成条件,(牙签事先就被学生排除,不是导体)化学来源于生活。

利用一下生活材料,研究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编号

不同电极材料

介质

1

Mg/Cu

西红柿(或酒精)

2

Mg/碳

文档评论(0)

crsky20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