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危机后国际银行业流动性风险评估监管的变革取向.doc

论金融危机后国际银行业流动性风险评估监管的变革取向.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金融危机后国际银行业流动性风险评估监管的变革取向

论金融危机后国际银行业流动性风险评估监管的变革取向

论金融危机后国际银行业流动性风险评估监管的变革取向

金融危机后国际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变革取向

陈浩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围绕2007年金融危机后暴露出来的流动性风险监管弱点,分析巴塞尔委员会推出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国际框架的着眼点,由此推测今后国际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变革趋势,以及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流动性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商业银行

流动性风险作为与银行业相生相伴的风险,历次爆发都给银行业造成沉重打击。但与以往流动性风险通过挤兑爆发所不同的是,始于2007年金融危机中的流动性风险在没有挤兑的情况下仍在全球爆发出了致命的冲击。究其原因,在于脱离管制的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大和资产负债杠杆率的不断提高,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巨大隐患。危机之后,巴塞尔委员会推出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两项指标,力图加大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成本,压低资产负债的杠杆率。此举在控制世界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的同时,势必对各国银行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国银行业在此轮改革中,也必将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一、变革背景

在2007年危机爆发前,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创新使得资产、负债业务均能够借助金融市场迅速满足流动性需求,给银行业和监管者造成了金融体系流动性十分充裕,流动性风险管控较为完善的错觉。危机发生后,融资渠道短时间内的消失和金融市场交易规模的急速萎缩令以往常态下的流动性管理手段失效,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救助,充分暴露出了当前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的局限性。

(一)资产证券化制造了流动性充裕假象

1.危机前,资产证券化市场高度繁荣。在2007年上半年,美国每季发行的证券化产品已接近4500亿美元,同期欧洲发行的证券化产品也高达每季1000多亿美元。金融资产的大规模证券化和发售、交易直接放大了资本市场广度、深度,客观上提高了资产业务的流动性,使得金融机构在经济繁荣期可以十分迅速地通过市场调整自己的资产业务规模,但同时也各给金融机构造成了市场流动性充裕,大额交易承受能力稳定的假象。

2.危机后,资产证券化市场极度萎缩。2007年6月末,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两只合计200亿美元的基金6月末出现严重亏损。受其引发的恐慌影响,资产证券化市场流动性充裕的假象迅速破灭,3季度美国和欧洲的证券化产品发行量急剧萎缩到2500亿美元较上季度内下跌55%;到2008年3季度,全球的资产证券化陷于停顿。这一突然情况令银行等金融机构既无法以证券化方式出售长期资产换取流动性,也无处及时出售前期购入的证券化产品,迅速加大了流动性紧张程度,冲击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二)杠杆率偏高加大了危机的破坏力度

1.危机前,机构的逐利本性推高了杠杆率。在长期的繁荣期内,欧美金融机构为降低经营成本,扩大利差收益,长期坚持压低资本、扩大利差的进攻性策略,降低了风险防御能力。从机构类别看:危机前,结构性投资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仅有1%,其余的融入资金将近100%依靠其发行的期限在4天以内的低利率商业票据,投资于高回报率的次贷相关衍生品套利;投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4%,而其融入的资金95%以上依靠隔夜回购交易;商业银行在巴塞尔协议的约束下,资本充足率达到了8%,但其融入的资金仅有45%依靠存款,大部分依靠批发性融资。

2.危机后,高杠杆率的断裂引发了大量违约。危机的逐步蔓延导致欧美金融市场萎缩,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困境,无法维持和调整高杠杆率带来的巨额短借长用缺口,进而推高了交易对手间的违约率,导致2008年以前通常在200个基点以下的金融业信用违约掉期,在2008年最高达到了1400个基点。交易对手间信任的缺失,引发了证券借贷活动的突然收缩,由2006年的近5万亿美元回落到2009年的1万亿美元。

(三)流动性枯竭引发了巨额的政府资金注入

1.机构无力自筹流动性资金。危机发生后,金融机构从市场获取流动性的风险补偿成本十分高昂。用三个月伦敦银行同业拆息与三个月美国国库债券利率相减得出的TED利差,反映出世界金融体系对风险的补偿在2007年前仅有0.1%到0.5%,危机爆发后逐渐升高,最终于2008年10月10日达到4.6362%的最高纪录。如此高的融资成本实际上已经切断了金融机构以市场方式获取流动性自救的可能,表明了依靠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管理手段已经失效。

2.国家注入流动性成为最终手段。雷曼兄弟破产后,各国丧失了以市场方式挽救问题机构的希望,继而将采用行政手段注入流动性作为控制危机蔓延的最终办法,在下调利率的同时纷纷采取注入资本金、购买资产、流动性担保、流动性支持等措施恢复金融机构的运转。仅到2009年2月2日,政府注入资

文档评论(0)

panguo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