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下肢静脉相关性疾病
诊疗及预防;
概述
?周围静脉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往往表现为表浅静脉曲张、下肢水肿、皮肤色素沉着及难愈性溃疡;按照血流动力学变化,其一般分为以下两类:
?(1)血液倒流性病变(慢性静脉功能性疾病,chronicvenousdisease,CVD)。
?(2)回流障碍性病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
内容简介
一、基础知识
一下肢静脉解剖
二下肢静脉生理及病理生理学(血流动力)
三下肢静脉病理学
二、下肢静脉相关疾病诊疗与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慢性静脉性疾病;
第一部分
下肢静脉的基础知识;
一、下肢静脉解剖;
大隐静脉及属支
小隐静脉及属支
大腿(内侧):上、中及膝部各一支
小腿:内踝、内踝上4指及小腿中部各一支;
?(1)全身最长的浅静脉
?(2)走行及属枝:于足内侧起自足背静脉弓,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及大腿内侧皮下上行,至腹股沟处收集腹壁浅静脉、阴部外浅静脉、股内侧静脉、股外侧静脉及旋髂浅静脉后,汇入股总静脉。;
走行:自足外侧起自足背静脉弓,经外踝后方沿小腿后外侧上行,至小腿上段,穿过深筋膜汇入腘静脉。其属支与大隐静脉属支相互吻合,形成浅静脉网。;
(1)功能:保证下肢静脉血液的向心性和单向性回流(深静脉瓣膜和浅静脉瓣膜);保证浅静脉向深静脉的单向回流(穿支静脉瓣膜);
(2)位置及数目:股总V近心端1对;股深V及股V汇合前各自1对,股V第1对瓣膜下约10cm处1对;腘V2对;余静脉瓣膜不恒定;
(3)股静脉最高一对瓣膜功能最强,可承受350~420mmHg逆向压力。
(4)大隐静脉瓣膜(2-5对):第一对(大隐静脉汇入股总静脉处下方)可承受180~250mmHg逆向压力,其下方的瓣膜抗压能力渐弱;;
?静脉壁主要包括内膜、中膜及外膜三层结构:
?(1)内膜层:基膜(薄层结缔组织)+内皮细胞;
?(2)中膜层:由平滑肌细胞和结缔组织组成;
?(3)外膜层:与中膜不易区分,含有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的滋养管及肾上腺能神经纤维。;;
?下肢静脉的回流通过:
?(1)压力梯度:平卧时毛细血管床静脉端动态压(12-18mmHg)与心房压(4-7mmHg)压差维持静脉回流;
?(2)肌肉泵:腓肠肌\比目鱼肌“肌泵”;
?(3)静脉瓣膜单向性;
?(4)呼吸效应:吸气时,P腹腔↑,P胸腔↓,促进腹腔静脉血液回流,而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少;呼气时,膈肌上升,P腹腔↓(但P腹腔P胸腔),下肢静脉瓣膜开放,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二、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小腿肌肉泵
1、正常的下肢静脉;
二、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小腿肌肉泵
2、深静脉血栓伴瓣膜功能不全;
二、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小腿肌肉泵
3、单纯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三、下肢静脉病理学;
下肢静脉病理学——CVD;
CVD的概念
?定义:静脉的结构或功能异常致使静脉回流不畅、静脉压力过高,进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称;以下肢沉重、疲劳和胀痛、静脉曲
张、水肿、皮肤营养改变和静脉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它包括:
?1、静脉曲张
?2、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静脉返流、静脉阻塞及肌肉泵功能障碍导致的持续性静脉高压,继而引起下肢皮肤及皮下组织特异性改变。;
健康静脉与静脉曲张静脉的病理学比较;
CVI的病理学机制;
静脉淤滞性皮炎;
下肢静脉病理学——DVT;
DVT病理学机制;
血栓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第一步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受损;;
血管内皮细胞活化与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活化概念:血管内皮细胞对环境因子的应答反应,导致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的变化;过度的应答往往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内皮细胞的调节功能障碍。
?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往往导致局部循环的高凝状态;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常见及最重要的原因。;
细胞黏附分子
?细胞黏附分子与静脉血栓
1、活化的内皮细胞表面以P选择素、E选择素及ICAM-1表达上调为主;
2、P选择素、E选择素全程参与了静脉血栓的形成过程;
3、白细胞、血小板及微颗粒可表达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GL-1);
4、微颗粒是白细胞、血小板及内皮细胞活化后分泌的磷脂小泡,富含组织因子(TF),
表达PSGL-1。;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功能变化;
血栓形成的过程和机制;血小板间黏集与活化(ADP、Ca2++TXA2)血小板与凝血酶结合
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桥连(糖蛋白GP-IIb/3a)
α颗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