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精品教案.docVIP

《寡人之于国也》精品教案.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4/NUMPAGES4

《寡人之于国也》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整体感知】

一、基础梳理

1.预习检测

2.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1)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曾游说于齐梁间,未见用,退而与其徒著书立说,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谓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内心修养,对程朱理学影响较大。与孔子合称“孔孟”。孟子被尊为“亚圣”。

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离娄》、《万章》、《告子》和《尽心》七篇。

(2)写作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了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地争夺人力。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他也曾采取了一些体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资源,但收效甚微。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讨教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借梁惠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而“民不加多”的疑问,宣传自己“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二、主要内容

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没有施行仁政,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接着阐述了自己施行仁政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孟子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邦国的主权在民;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获得百姓认可的,人民对不施行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政事以民为归宿,用人以民意为准;国君以保民为职分,“轻刑罚,薄赋税”、“不违农时”,使“黎民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这就是“王道之始”。

【研读课文】

1.梁惠王的困惑是什么?为什么困惑?

点拨:

梁惠王的困惑: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河东亦然。

结果: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

结果:民不加少

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点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各国诸侯要拓扩疆土、问鼎天下,就要富国强兵,要富国强兵,就要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所以各国诸侯当务之急就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人口,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口质量。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3.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

点拨: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便于启发对方,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重难点解析】

一、问题探究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试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

点拨:

措施

实质

效果

王道之

始:恤

民养民

不违农时

发展生产,兴旺副业,促进物资生产,打好生活基础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

王道之成:保民教民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发展经济,搞好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加强社会稳定

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今天我们可作哪些合理引申?

(1)人不能肆意掠夺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二、写法品析

1.准确运用比

文档评论(0)

150****12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